代淑華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分析,提出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在原則方面,闡明了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遵循。
【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狀況分析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69-01
當前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多元社會,在我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日益變革的大背景下,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形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情況,也大大地加重了學生的心理緊張和壓力。我們所培養的對象學生,必須應該具有適應當前國際社會環境的能力,必須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在國際上立足,學校培養的學生要具有國際競爭力,且極富創造力的人才。所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成為學校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可是目前很多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很多學校無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這些問題,是當今每個學校都應該面對的,而作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更應該重視和正視這個問題。
一、九年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一貫學校,當前不少學生在“學習心理、人際交往、自我評價、青春期”等方面心理壓力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力差、群體性差、意志薄弱、對人冷漠等心理問題。究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社會原因:當今的社會多元化,網絡的密集化,現代電子產品的豐富化,學生接觸事物渠道多,良性或惡性的信息化不斷沖擊他們的大腦,動搖著學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二)家庭原因:部分家長對子女的高期望、高投入、高要求,另外一部分是留守兒童的無人問津,還有一部分單親家庭,都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學校原因:當前學校盡管開展素質教育,實行“減負提質”政策,但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學校依然還存在過度追求學生成績的傾向,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加上部分教師教育方法的簡單粗暴,中小學學生個體年齡特征之間產生的矛盾,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育,使部分學生產生自卑,不能正確、全面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等情況。
(四)自身原因:不同學生的身心發展、家庭背景、氣質、體質、智力水平等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甚至有的學生會因為這些因素產生心理疾患。
二、九年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使學生的人格健全,心理潛能得到開發,生活上能自理,行動上能自律,心態上能自控,評價上能自省,情感上能悅納。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同時要發揮班主任的功能,整合班級、家庭、社會三位一體,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與原則。所以,學校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遵循、處理好兩個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社會的心理咨詢,應當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體現社會精神文明的特征,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必然具有教育性。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的矛盾沖突所引起的種種心理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對社會中的人與事的不滿言行、錯誤觀點甚至敵對情緒和消極的態度,不能隨便用同理心認同他們的觀點和思想情感,應該教會他們明辨是非,幫助他們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幫助他們端正看問題的角度,調整看問題的方法,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并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能夠在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排除各種心理困擾、解除心理問題癥結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啟迪和共產主義人生理想的教育。學校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二)差異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廣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又重視學生個性差異,促進每個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是有差異的人,而且他們的差異表現有多個方面,既有智力差異,又有心理品質的差異。學校層面在針對個別學生的心理教育時,應開設個體咨詢室,還要把全校班主任作為學校心理工作者的中堅力量。只有這樣兩相結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成長時期,過早地用單純的“好”或“不好”來劃分他們的等級是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班主任層面首先就要做到能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對學生一視同仁、施予博愛。
總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會各界關注,與學校其他教育工作一樣,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知識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在開展過程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才能切實做好心理健康工作。
參考文獻:
[1]魏廣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王成全:《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