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芝
在各個領域中,技術應用一旦受到限制,不僅技術效能難以充分發揮,技術與發展更會受到直接阻礙,這對于技術更新及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是難以形成積極影響的,因此,以農民需求為切入點,將推廣技術與農民培訓工作有機結合也就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加大技術培訓力度,不僅能夠使農戶對該項技術形成重要性及發展性認識,更能實現對技術的優化及推廣,但是,由于受到多項因素的直接影響,使得農民培訓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推廣的意愿及行為產生了一定差異,這就需要對其進行研究及分析。
一、農戶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認知及意愿調查
本文多開展的研究工作是以調查為依托,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研究,就能進一步確定農民意愿及行為的影響因素。在對調查對象進行確認時,需要對男女比重、年齡及文化程度等進行全面衡量,只有確保調查對象的具有統計學意義,才能對其結果進行研究。在調查群體中,大部分的農戶對于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都具有一定了解,但是還有約占三分之一的農戶對于該技術的了解幾乎為零,而了解該技術的農戶獲取技術的途徑大多來自于不同的認知形式,其中大部分的農戶是通過培訓對該技術進行掌握,還有的是通過宣傳,只有一小部分是驚人介紹,因此不難發現,農民培訓在提升其認知水平技術水平上占有絕對優勢。
在不了解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戶中,導致其認知存在局限性的原因呈現一定的多樣化特點,占據主導地位的弊端性問題主要是他們并沒有接觸過該技術,這是因為沒有相關工作人員為其介紹該技術,還有部分農戶認為該技術在實操過程中對技術的要求較高,技術應用難度比較大,并不想對其進行了解,也不愿意接受該技術的培訓,這就使得技術推廣進入瓶頸階段。但是在經過各方努力,對不了解該技術的農戶進行培訓,就有絕大部分農戶表示愿意接受技術培訓,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但是其中也有不愿意、不主動的農戶。
二、農戶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的效果調查
1.農戶對技術培訓機構和人員提供技術支持滿意度調查
通過調查,農戶對縣級、鎮級農技中心技術指導服務較為滿意,69%的農戶比較認可,評價一般的農戶約25%;農戶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培訓中心以及專家授課等技術服務滿意度也都在75%以上。水稻精確定量技術在培訓后,縣級、鎮級農技推廣部門通過走訪,反饋,經調查,80%的農戶在采納技術后得到回訪指導,63.45%的農戶對此較滿意,27.1%的農戶反應一般,當然也有9.45%的農戶得不到滿意的答復。
2.農戶對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的效果分析
農戶在使用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后,72%的農民普遍認為增加了水稻產量,70%的農戶反應節約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農戶表示使用該技術過程中,肥料成本較以前有所增加。
三、影響農戶采納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因素分析
1.農戶個人特征因素影響
不同年齡、性別、身份對技術采納的意愿與接受程度不同。調查數據顯示,接受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戶受年齡、性別和從事農業的身份影響較大。50歲以下農戶對該項技術的認知程度比較高,男性農戶普遍比女性農戶接受能力較強,農業從業人員中,村干部、退伍軍人、種植大戶的熱情較高;文化程度不同,對技術的掌握采納與應用程度上具有差異。采用精確定量施肥技術的農民中,明顯出現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學的比例特征,約2/3的高中文化農戶,1/3的初中文化農民以及1/4的小學文化農民采用過該技術,文化程度越高,對該技術的認識和掌握能力較高。
2.農戶家庭收入因素影響
農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該項技術有效需求的動力基礎,也是影響該項技術有效需求的基本決定因素。根據對該項技術有效需求形成的動因看,農民收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民已獲得的實際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礎;二是農民采納新技術的預期收益,它是構成有效需求的動力。
3.農業經營規模因素影響
農業經營規模也是制約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確定量施肥這項技術的人員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畝以上的農民80%采用了該技術,而人均耕地低于1畝的農戶中,僅有20%的農戶采用。從現代農業技術創新或技術利用方面來講,現代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也受農業土地經營規模的影響較大,這是由現代農業技術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4.農業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的因素影響
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利益是建立促進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利益引導機制的根本因素。從農民本身來講,缺乏采納新技術的動力,在農業生產上就表現出對水稻精確定量施肥技術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現結果就是技術創新率低,技術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產力。
5.政府行為因素影響
政府政策宣傳的力度、補貼等政策落實到位的程度、技術推廣工作的廣度與深度等的不同,同樣對農戶的技術采納形成影響。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和國家惠農政策好戲連臺,良種補貼,水稻直補,農機補貼,綜合補貼相繼出臺,農戶人均補貼也高達140元,在此基礎上,廣泛宣傳精確定量施肥是成為送科技下鄉的重頭戲,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政府加大農業投入,對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精確定量。
農民收入低、農業生產經營的比較利益低、規模化程度低、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是影響該技術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結論,建議在后續推廣實施中,要充分重視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及文化素質。同時應結合中國目前三農問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對策,盡量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經營、集約作業,拉動現代農業技術的有效需求,從而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設立培訓示范平臺,選擇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戶進行重點扶持,以示范戶帶動廣大農民,形成農民培訓新模式,是有效的農業技術傳播途徑。
(作者單位:158100黑龍江省雞西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