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娟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音樂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自信心、學習興趣、自我創新和表現能力;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
【關鍵詞】個體 情緒 情感 道德 人格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4-0194-02
利奧·巴恩格利亞先生寫過一句話:“我們整天在干些什么?我們如此忙于傳授知識。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地生活著,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而單教給她如何讀書、寫作、算題,這又有什么用呢?”這句話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很有啟示。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把學科凌駕于教育之上,凌駕于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這種“目中無人”的教育觀從根本上背離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和神圣使命。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之一的音樂教學中如何體現關注人的核心理念呢?現就教學生活的幾個案例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上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關注、肯定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每一位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一年級新生在音樂課堂上會把小手舉得很高很高,甚至站起來想回答問題,為的是讓老師能關注到他的存在,當老師沒有叫到自己時,很多孩子會把小嘴嘟得很高,覺得老師沒有關注到他,從而很失望。有的孩子在齊唱中會放大嗓門大聲喊唱,為的是讓自己的聲音大一點、特別一點,讓老師更加地關注到他的存在。這時教師做一個合適的引導,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會給孩子帶來無限的溫暖和激勵。
去年我接手的六年級(5)班有一個孩子“半似清醒半似醉”,他在音樂課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風頭出盡,有時他會在同學們唱歌時故意大吼幾聲。班主任說這個孩子在日記中寫道他之所以這么做是想引起老師和全班同學的關注,通過班主任我了解到這個孩子的父母離異,而且把他丟給了舅舅撫養,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再關注自己,他希望得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關注,于是就選擇了“出風頭、鬧笑話”的這種極端行為。對于這種特殊家庭環境下長大的特別孩子,我們教師更應該對他們特別關注,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關注你課堂上的每一個孩子吧,這是心靈的渴望。
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用“心”施教,用“愛”施教。記得一位音樂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不能成為教育。”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我們必須擁有一顆“愛心”,一顆“責任心”,這樣我們才可以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更多地去了解他們,給予他們信心和力量。
(一)關注學生的自信心
音樂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鑒于這一特征,新課標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了課程目標的首位。可是在現實音樂教學中,也有學生對它興趣黯然,這種現象形成,主要是來自于學生對自已學習能力缺乏正確的認識而表現出的信心不足。
某某,六年級的一個胖胖的男孩,很調皮,在課堂上想說就說,想笑就笑,想叫就叫,是令各科老師都頭疼的問題孩子,某某雖然調皮但是我從一堂音樂課的故事情節表演中發現他很聰明,口頭表達能力很好,我把這當成他的最大的優點一直鼓勵他,有一點點進步就及時表揚他,他從老師的鼓勵中找到了自信,上音樂課時有了興趣,敢于大膽地表現自己了,唱歌也有了信心,而且出乎意料地把豎笛練奏地很好,很光榮地參加了豎笛合奏隊,老師和同學們發現他“煥然一新”了,他在學習生活中變得積極、主動、熱情了。
關注學生,給他們自信,他們會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一定要冷靜。事實證明當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時,我們看到的是另一種情景,一種讓人喜悅的情景。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
章志光曾說:“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有極大的吸引力,能帶動學生主動愉快的去努力的求知。”在新課改的大浪中,我們要以“興趣”為突破口,以“樂”為源泉,這樣學生學的輕松,教師教的輕松,大家彼此都“樂”在其中。
音樂課若一味教唱歌曲,“一本書、一臺琴、一節課”的教學方法一成不變,學生對上音樂課會產生厭煩情緒。因此,調節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提高音樂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一堂好的音樂課,課堂導入在教學過程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能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如在學習力度的對比這一音樂知識時玩一個動作對比游戲,請學生做出和老師相反的動作,學生通過游戲會樂在其中,然后教師引出“強”和“弱”的對比這一主題,層層深入,學生能在玩中學,學中玩,興趣有了課堂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教學設計非常重要,音樂欣賞是抽象的,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動畫手段,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成具體的音樂形象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組織學生唱游也是提高學生興趣的很好方法,比如在學習《雁群飛》這首歌曲時,根據歌曲指導學生進行舞蹈表演,教師帶領孩子們聽著歌曲旋律在音樂室自由飛翔,一會排成一字,一會排成人字,從模仿到創造,讓學生興致濃厚地在唱游活動中不知不覺提高音樂的感知能力。endprint
(三)關注學生的自我創新和表現能力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一年級的小朋友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手舞足蹈甚至離開座位,這時且慢呵斥他的隨意,不妨以贊許的眼神欣賞他的表演,待他心滿意足后自會上座位。當遇上小組演唱比賽時,有的學生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聲音,盡管喊唱有損聲帶且不好聽,但一味強調“輕點再輕點”只會令學生情緒受到抑制 ,演唱變得無精打采了,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除在唱歌前提醒學生用最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外,演唱過程中絕不做掃興的事,唱后的評價也總先肯定學生的唱歌熱情,然后自己再模仿學生唱得特別響 (喊唱)與自然響亮的聲音,讓學生比較哪種更好聽,學生不難發現,唱得太響感覺刺耳,不好聽。這時,千萬不要抑制孩子的表現欲望,而對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與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改變與適應。
在唱游課時低年級學生表現得更加活躍,有的孩子自由地編排著各種動作又唱又跳;有的孩子過于興奮,胡亂地手舞足蹈;有的孩子選擇觀看別人的一舉一動,在這時教師一定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孩子們的表現會更出色。關注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他們才能無拘無束地自由創造和表現。
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培養健康人格的主渠道是音樂課堂教學,創新人格培養要立足于音樂課堂滲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把培養全面的、和諧的人作為教育目標。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注重其人格塑造。
音樂課堂上一首好的歌曲、樂曲經過歌唱、欣賞,經過師生的分析,它可以是激奮人心的,可以引起心靈的共鳴。如教師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如:在歌曲《好孩子要誠實》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教育孩子們要學習歌曲中小男孩誠實的好品德,有錯就要改正;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通過音樂故事讓學生感受愛、發現愛,通過角色表演讓學生體驗愛從而懂得奉獻愛;又如歌曲《長城謠》,教師可根據歌詞內容講述抗戰時期的故事,觀看抗日戰爭的錄象片段,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等。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可根據兒童的天性采用唱游課的授課形式,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從唱游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從唱游活動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品質,從集體創編律動動作、伴奏節奏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的。這樣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了,也會提高其感受、創造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及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的能力。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再一次證明了這一核心理念:“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們不可能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但是我們可以把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培養成有一定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