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流暢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口腔頜面部不單指消化道入口,更包括呼吸道上端部分。行口腔頜面外科手術的患者,其解剖截骨與生理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果不采用及時的護理,會導致患者面部畸形或者語言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此外手術后患者常會因為吞咽困難而出現一系列復雜情緒,這對患者治療預后很不利。因此對口腔頜面外科患者采用優質護理很有必要。本院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100例,以探討優質護理的最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口腔頜面外科收治的患者100例,按隨機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為5至58歲,平均年齡為(34.2±5.7)歲,手術原因中頜面部外傷、頜面部腫瘤、唇腭裂、先天性發育不良的例數分別為26例、14例、9例與1例。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為5至59歲,平均年齡為(33.9±4.3)歲,手術原因中頜面部外傷、頜面部腫瘤、唇腭裂、先天性發育不良的例數分別為27例、14例、8例與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論是年齡、性別、手術原因等都無顯著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50例采用常規護理,即術前向患者講解該術的注意事項,并根據患者實際與醫生指導來進行護理。觀察組50例采用優質護理。
首先是術前護理。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若患者為唇腭裂,需要進行保暖與抗感染,防止由于口鼻相通影響患者上呼吸道過濾功能而導致患者感冒與感染。對術中所用器械與材料進行消毒,并向患者講解該術主義事項。患者對該術不了解,常會感到憂慮不安,因此必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積極主動與患者交談,講解該病的成功案例,以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治療依從度。其次是術中護理,患者平臥,無菌操作,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異常情況要及時處理。再次是術后護理,患者全麻后尚未蘇醒,護理人員需保證患者體位正確,去掉枕頭,讓患者平臥且頭偏向一側,防止口腔分泌物引起窒息。實時觀測患者生命體征,患者蘇醒后可給予糖水飲食,若患者存在咳嗽,可給予流質食物。定時清除患者口腔與鼻腔中分泌物。向患者講解口腔頜面部感染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對患者健康宣教,讓患者能夠主動配合護理。部分患者怕該病影響自身外表,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肌肉放松訓練。最后,出院護理,患者出院后需要給予出院指導,包括飲食、服藥、復診時間與拆線時間等。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術后復發情況、住院時間及傷口感染情況。針對護理滿意度應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在患者出院時交于患者評分,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術后復發率與傷口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表1所示。
3 討論
現如今我國無論經濟水平還是醫療技術都極大提升,很多口腔頜面外科患者無論是因為外傷、腫瘤還是先天畸形,都需要應用外科手術方式來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會擔心術后出現交流障礙、牙齒不能咬合、面部畸形等而出現消極情緒,無法配合護理人員的安排,導致傷口感染與術后復發概率不斷增加[2]。此外口腔是細菌容易滋生的地方,口腔溫度對細菌滋生非常有利,患者手術后存在較多傷口,很容易被細菌感染[3]。因此為了讓患者盡快恢復,降低傷口感染率與術后復發率,必須要對患者采用優質護理。無論是心理護理、健康宣教、體位護理、分泌物護理、飲食護理還是肌肉放松訓練,都立足于促進患者良好恢復這一最終目的。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術后復發率與傷口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口腔頜面外科患者應用優質護理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口腔頜面外科患者采用優質護理,不僅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減少患者病情復發與傷口感染概率,還能夠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黃春珍,李琳娜,陳少妹,李建旺.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對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負性心理情緒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54(07):74-76.
吳冬平.全程優質護理對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的心理影響[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5):51-52.
朱青,王燁華,王凌,翟盛楠,葛培培,張靜,李平.優質護理對口腔頜面外科手術患者滿意度及負性心理情緒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3):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