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輝
小麥條銹病,拉丁名為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 et Henn,為小麥生產中常發的銹病類型之一。目前,在我國各地小麥產區中,小麥銹病作為一種有很大危害性的病害,具有發生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其中發生程度最重的是小麥條銹病,在陜西省是小麥生產中常發的病害之一。小麥條銹病發生后,一般年份可造成減產1~2成,發生嚴重的減產幅度可超過6成,更有甚者會造成小麥的顆粒無收,對我國小麥的安全生產極為不利。彬縣地處陜西省的西北部,為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為典型的旱作地區,降水量缺乏,尤其是春季,作物播種的難度很大,因此當地主要的作物為小麥,近年來,彬縣小麥的種植面積在27萬畝左右。經過縣植保植檢站的統計, 2016年、2017年小麥條銹病在彬縣的發生程度較輕,未對小麥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其危害性不容忽視,現結合筆者在彬縣工作經驗,對小麥條銹病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術做簡單的總結。
1 小麥條銹病的特征特性
1.1發病癥狀
小麥條銹病主要在葉片上發生,其次在莖稈、穗部、芒等部位也會發生。剛發生時,常在發病部位產生斑點(綠色逐漸褪去),之后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夏孢子堆(鮮黃色,橢圓形,排列呈輪狀,多層排列,平行于葉脈),然后孢子堆破裂,產生粉狀物質。病情發生的后期,如環境有較大的變化,夏孢子堆即由原來的鮮黃色、小長條狀轉為狹長狀、黑色的冬孢子堆(較為扁平、常多個融合成一片)。
1.2 病原及侵染條件
造成小麥條銹病的病原為條形柄銹菌,常在發病部位出現孢子堆,分為夏孢子、冬孢子2種類型,前者大小在32~38μm*22~28μm,后者稍大,為36~38μm*12~22μm。小麥條銹病的病原喜涼怕熱,其發生常受到溫度、降水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一般在氣流的作用下,病源傳到冬小麥區,如果溫度、濕度等條件適宜則對小麥產生侵染。根據經驗,與孢子越夏地區的距離越近,冬麥發生小麥條銹病的時間、程度隨著其播種時間的提前而越早、越重。在均溫低于2℃的氣候下,病原開始越冬,只要最低溫在-7℃以上,病原的菌絲體即可安全越冬。春季溫度逐漸升高,小麥開始返青,在溫度穩定超過5℃時越冬的病原菌開始侵染,產生病癥,若發生降雨天氣,則病害迅速發展起來,造成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流行。一般春季小麥條銹病爆發的兩個必要條件是:越冬病原基數大、春季降水量多。如果春季遇到很長時間沒有降水,則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程度會減輕,而且在春季雨水多的情況下,如果溫度過高,則該病的發生程度一般也比較輕。
2 防治技術
2.1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進行藥劑拌種
小麥條銹病屬于氣傳性病害,因此防治上,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對病害有較強抗性的小麥品種,且定期更換或輪換其他品種,以防多年輪作造成病菌抗病性增強。針對彬縣此類氣候干旱的地區,適宜種植的小麥品種包括長旱58、西農928等,這些品種對條銹病具有較強的抗性水平。
播種時,選擇合適的藥劑與麥種充分拌和,可選擇12%~18%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具體用量控制在藥劑與種子(干種)的比例為100 g:50 kg;此外還拌種的藥劑還可以選擇0.02%戊唑醇、丙環唑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拌和均勻,切記要隨拌隨播,拌藥的種子當年全部播完。
2.2 加強栽培管理
結合種植年份的氣候特點,堅持適期播種,可根據彬縣小麥播種的時間范圍內(9月15—22日)適當推遲播種的時間,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流行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為了減少小麥條銹病的發生程度、減少農藥的施用,可采取品種混合種植的方式,以提高田間物種多樣性,對病原物的傳播起到空間阻隔的作用,對延長小麥品種的種植年限、降低生產成本、降低病害的發生等方面有明顯的效果。小麥施肥時盡量選擇有機肥或者堆漚的農家肥,切記一定要充分腐熟,各種肥料搭配上要確保均衡,不可偏施某一種肥料,避免出現氮肥施用過多的情況,要適當增加磷肥、鉀肥的施入,促使小麥長勢健壯,提高對病害的抵抗能力。小麥成熟后及時收獲,之后將田間、田埂上自生的小麥苗全部清理干凈,并深翻土壤,以減少田間越夏病原菌的數量。
2.3 藥劑防治
小麥條銹病如果發病時間在苗期,則可選擇挑治的方式,選擇15%~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等對準發病部位進行噴霧處理。若發現時已經有較大面積發生,則可選擇12%~15%三唑酮或烯唑醇可濕性粉劑進行噴霧,為了有效防治病害,防止病害的蔓延,需要隔幾天噴1次,連噴2~3次。
(作者單位:713500陜西省咸陽市彬縣北極鎮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