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沖
小麥紋枯病又稱立枯病、尖眼點病。分布范圍廣,幾乎遍及世界各溫帶小麥種植區。在我國,此病雖早有發生,但危害較輕。隨著小麥生產水平的提高及耕作制度的改變,小麥紋枯病已成為小麥田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病田病株率為10%-20%,重病田塊可達60%-80%以上,特別嚴重田塊的枯白穗率可高達20%以上。
1.發病癥狀
小麥不同生育階段均可受害,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的葉鞘和莖稈。小麥發芽后,芽鞘可受病菌侵染變褐最后腐爛枯死。小麥3-4葉期時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后發展成典型的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并向內發展延及莖稈,基部莖節腐爛,幼苗不抽新葉,猝倒而死亡。
2.發病因素
2.1栽培措施:冬麥播種過早、過密,施用氮肥過多,冬前麥苗生長過旺或麥田草害嚴重,土壤或田間濕度過大,以及水、肥管理不合理,病田常年連作,發病均較嚴重。施用帶病殘株而未經腐熟的糞肥等,也有利于發病。
2.2氣候因素:小麥紋枯病菌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都需要一定的土壤溫、濕度,所以病害發生輕重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其中主要是溫度和濕度。秋、冬溫暖,春季低溫寒冷、多雨潮濕的天氣,有利于發病。
2.3品種的抗病性:一般來說,生產上現有推廣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病力都較差,大多容易感病。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紋枯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論文大全。但是,品種之間的抗病性存在明顯的差異。有些改良品種發病后比較耐病,病勢擴展慢,對產量影響小。
3.發生規律
小麥紋枯病在本地區田間發生過程可分為5個階段。即冬前發病期、病株越冬期、病情回升期、發病高峰期和枯白穗顯癥期。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夏越冬,小麥3葉期前后越夏的病菌侵染麥苗,引起苗黃,甚至死苗。麥苗進入越冬階段,病害發展趨于停止。小麥返青后,隨著氣溫的升高,土壤和病苗上的病菌向上擴展,繼而不斷進行再侵染。發病高峰期一般發生在4月上中旬-5月上中旬的拔節后期至孕穗期,隨著植株基部節間的伸長與病菌的蔓延發展,由表及里侵染莖稈,破壞輸導組織,使水分和養料不能及時運往穗部,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此外,麥株病部常可產生大量白色菌絲體,向四周擴展進行再次侵染。
4.病原
致病菌為禾谷絲核菌 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 和立枯絲核菌 R.. Solani Kuhn。該病害主要通過土壤傳播,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近的病殘體上越夏和越冬。菌株生長適溫20-25,13以下生長緩慢,5以下完全停止生長,30以上生長明顯受至抑制。小麥紋枯病菌除危害小麥外,還可侵染大麥、水稻、玉米、大豆,但對棉花無致病力。
5.防治方法
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應采用選育抗性品系,加強田間管理,適時除草,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盡可能的選擇適合本地區種植的、具有抗小麥紋枯病的小麥品種。
5.1麥田管理:提高整地質量,培育壯苗和加強麥田排灌系統的建設,做到溝渠配套、排灌暢通,以降低田間濕度。提但是早春中耕,促進麥苗健壯。春季有寒潮時,要看天灌水,盡量減輕低溫、寒害的影響。
5.2適期播種:避免過早播種,特別是發病田塊,應因地制宜地在適期范圍內播種,以減少冬前病菌侵染麥苗的機會。
5.3控制密度:根據田塊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種量,盡量采用寬窄行的種植方式,造不利于病菌生長發育的條件。
5.4早春噴藥防治:每畝次用5%井霉素水劑150毫升對水60公升普防一次,如遇暖冬,應適當增加田間藥劑噴灑次數,這樣才能將小麥紋枯病的危害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5.5防除草害:選擇適應本地區麥田的化學除草劑,做好雜草化學防除工作,或配合人工除草,不僅解決了麥田雜草的危害,而且促進了麥苗的健壯生長,同時利于田間通風,減輕了紋枯病的發生。
5.6藥劑處理麥種:在小麥播種前采用三唑類內吸性殺菌(如三唑酮、三唑醇以種子重量0.03%的藥量(有效成分))進行拌種,可以壓低冬前發病基數,減輕危害,達到控病目的。
5.7合理施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鉀肥,特別是重病田要增施鉀肥,以增強麥株的抗病能力。帶病殘體的糞肥要經高溫腐熟后再施用。
(作者單位:150000黑龍江省通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