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軍輝+付永明
每年水稻生育中后期都發(fā)生不同面積、不同程度的倒伏,不但對正常灌漿成熟造成不利影響,而且對產量提高、品質改善極為不利。現(xiàn)就水稻倒伏發(fā)生原因進行簡要分析,針對性的提出預防倒伏的有效措施。
一、倒伏原因分析
(一)內因。品種自身的特征特性是決定水稻抗倒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主要有植株高度、莖稈強度及穗部性狀三個方面。
一是植株高度。由于水稻穗部位于植株頂端,所以植株高度越高,抗倒性越差,總體來說,植株高度低于90cm的品種抗倒性相對較強,高于90cm的抗倒性較差。
二是莖稈強度。水稻莖稈質地是決定莖稈強度的決定性因素,組織間、細胞間排列越緊密,細胞中硅、鉀、鈣含量越高,莖稈強度越強,反之越弱,越易發(fā)生倒伏。一般優(yōu)質稻品種莖稈細胞、組織排列相對松散,抗倒性較差,較易發(fā)生倒伏。
三是穗部性狀。穗型和穗重不同,抗倒性不同。大穗型品種由于大頭沉容易發(fā)生倒伏,散穗型品種由于更易受風雨影響抗倒性差。而緊穗型和穗數型品種(中小穗)則抗倒性較強。
(二)外因。主要受栽培技術和環(huán)境條件兩方面影響。
一是栽培因素
1、肥料施用。①肥料施用量大。近年來,依賴加大肥料投入提高單產已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并沒有根據地力水平及預期產量科學確定肥料投入量,氮、磷、鉀三大肥料投入總量普遍偏高,導致植株過度繁茂,植株增高,抗倒性減弱;②肥料配比不合理。農民對氮、磷、鉀、硅等元素的功效認識不清(主要功能為:氮肥促進生長;磷肥促進開花結實,提高結實率;鉀、硅為增強抗倒性),錯誤的認為增加氮肥用量就可提高產量,重氮輕磷鉀現(xiàn)象極為普遍,沒有做到平衡施肥,正常氮、磷、鉀三大肥料應按照2:1:1的比例施用,但目前多數農民的施肥比例為2:0.8:0.5左右,且對硅肥認識不足,基本不施用。③施肥時期不合理。農民對肥效反應不清楚,認為施入農田即刻就能發(fā)揮肥效(實際情況是施入2周后才能發(fā)揮最大效應),加之農事繁忙影響,分蘗肥施用時期拖后,肥效發(fā)生在了穗分化后期,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莖基部節(jié)間伸長,植株增高,抗倒性降低。
2、水層管理。沒有按照“淺、濕、干”間歇灌溉的要求進行水層管理,控蘗期、齊穗期不及時曬田,導致根系發(fā)育不良,須根少、扎根淺,抗倒性降低。同時部分地塊受排水條件限制,長期深水灌溉導致莖稈糜爛,也是發(fā)生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其他因素。秧苗素質弱莖稈細、栽插密度大群體郁閉、插秧深度深分蘗節(jié)位高(導致植株高度增高)以及施肥不勻局部肥量大等也都會造成倒伏。另外,耕翻深度不一、低洼地塊客土或土地平整后原低洼部分,由于耕層變深且土質疏松、肥水條件好,植株長勢過度繁茂,根系土壤不牢固也是發(fā)生倒伏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同樣的品種、同樣的栽培措施,一個池子倒伏,而相臨池子不倒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
二是環(huán)境條件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生育后期天氣情況兩方面因素。如有些地塊處于風口地帶,風力過大而造成倒伏。有些地塊因耕層草炭含量過高,根系土壤穩(wěn)固能力差而造成倒伏。同時,生育中后期(灌漿后期至成熟)大風、強降水天氣也是導致倒伏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同時出現(xiàn))。
二、預防措施
(一)選擇抗倒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引導農民提高對抗倒性的認識,在品種選擇時要對豐產性、抗病性、抗倒性等性狀進行綜合考慮,改變目前片面追求產量的品種選擇理念,加大抗倒伏品種的推廣應用面積。
(二)科學施肥。一是大面積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肥力、產量指標科學確定肥料投入總量及比例;二是根據水稻生育進程及肥效發(fā)生規(guī)律準確把握施肥時期,確保肥料適時施入;三是大力推廣機械施肥,確保肥料分布均勻,肥效一致。
(三)加強水層管理。指導農民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時期需水規(guī)律,嚴格按照“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要求進行合理控灌,突出曬田增氧促進根系發(fā)育,提高抗倒性。
(作者單位:154002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農業(yè)委員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