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錦碧
以往,湖北部分馬鈴薯種植區域因連續種植且對田地的養護力度不夠,造成種植區域馬鈴薯突發早疫病幾率增加,不但嚴重損害種植基地的經濟效益,還使馬鈴薯種植量減產,這已成為湖北農業技術人員研究的重點。早疫病發生后,容易通過馬鈴薯傳染給其他農作物,還會降低種植農作物品質,所以在種植過程中必須堅持對馬鈴薯進行病癥診斷,積極采取各種防治辦法優化種植。
一、馬鈴薯早疫病病狀診斷
(一)葉片發病的病狀診斷
馬鈴薯葉片部分如果感染早疫病細菌會逐漸從顏色、斑點等方面體現,因此在觀察馬鈴薯葉片部分時,主要從葉片的各種病狀變化判斷。一旦馬鈴薯植株下面部分的葉片出現變色,從綠色轉變為黃褐色、褐色,并在葉片上出現斑點狀,就要警惕起來。前期葉片上的斑點較小,葉片邊緣卷曲,擴大到一定程度后斑點會逐漸擴大為圓形、卵形或不規則形。等到后期病變部分的狀況開始由下向莖稈上方的葉片蔓延,導致所有葉片形成病斑并出現穿孔,最后形成馬鈴薯葉片褪綠、變黃、壞死和脫水。
(二)莖稈發病的病狀診斷
觀察馬鈴薯莖稈部位,如果莖稈部分染早疫病病原菌,會從莖稈部下方逐漸變色,呈現出褐色的顏色變化。早疫病病原菌會侵蝕馬鈴薯莖稈,使其凹陷,等到后期變色部分長出病斑,逐漸變為黑色的同心輪紋,黃色暈圈明顯,此時莖稈部分已經遭受嚴重的病變。
(三)塊莖發病的病狀診斷
塊莖受病源菌侵染后,也會通莖稈部位變化一致,初期塊莖部位會長出斑點,逐漸變成褐色,之后隨著病原菌侵染時間加長,塊莖斑點擴大為病斑,這些病斑凹陷、變形,破壞馬鈴薯塊莖中的薯肉。在一段時間后,塊莖內部薯肉營養流失成為海綿狀,后期逐漸腐爛,不再具有食用功能。
二、馬鈴薯早疫病發生規律
(一)馬鈴薯早疫病出現與種植環境的關系
根據多年來的觀測結果,發現馬鈴薯早疫病突發與病原菌強弱與種植環境和氣候條件都存在聯系,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生受溫度、濕度影響較大。如果種植區域的溫度穩定在20~30℃,相對濕度達到80%以上,該區域內種植的馬鈴薯就容易遭受病原菌侵染。由此可見在多雨、高溫的季節和地區易于發病。
(二)馬鈴薯早疫病病源菌侵染的循環規律
由于病原菌生命力頑強,可在各種環境中附著在其他物體上生存,因此使得很多病癥都遭受病原菌的循環侵染。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主要以深褐色菌絲、分生孢子為主要侵染源,這些病原菌在侵染馬鈴薯本體后會隨著病殘體一起掉落在土地上,通過土地度過寒冬,等到來年新種植的植株成長時又附著上去。一般,在低溫冰凍環境下,病原菌能夠在土壤之中存活數年,等到氣候轉暖,土地上種植作物后病原菌就會隨馬鈴薯塊莖或者其他茄科作物傳播并進行循環侵染。在氣候條件與土壤環境達到高溫、濕潤的條件下時,這些病原菌就會萌發形成分生孢子,隨種薯、風或者雨滴交叉傳播,擴大病原菌侵染范圍。
三、馬鈴薯早疫病防治辦法
(一)修整種植田地
首先,在種植馬鈴薯前應當加強土地管理,注重合理施肥,給田間增施有機肥、氮肥、鉀肥、磷肥等,提高土地營養程度,進行土地翻耕、除害,將往年種植遺留的殘株、病株清理干凈,杜絕病原體的遺留。要定時進行灌溉、排水,保證土地肥力。其次,需要合理輪作,對于馬鈴薯早疫病的防治可以從輪作方面展開,因為早疫病病原菌多在茄科作物之間循環侵染,因此需要在種植馬鈴薯后間隔2~3年再種植茄科類作物,及時清理田地,有效降低田間病原菌基數。
(二)選育抗病品種
在保持田間土地健康狀態的基礎上,還要選擇抗病性能強的馬鈴薯品種,這樣在種植期間就可以預防植株產生早疫病病原菌。已知的抗病性能良好的馬鈴薯品種有晉薯14號、克新13號、隴薯6號等。選好種薯品種后,還要精心進行種薯的養護,在種植前20天將選定的種薯放置在向陽溫暖的室內,待種薯萌芽后精確選擇品質良好的種薯進行種植。
(三)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藥劑防治辦法是當前種植活動中經常用到的,可選用單劑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2000倍液,將配制好的藥液定期噴灑在種植田種薯植株上(如每隔7d或7天噴濕一次)。實施化學藥劑噴灑活動時需要注意同一種化學藥劑不可以多次重復使用,最好交替輪換使用不同化學藥劑,這樣可以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目前,馬鈴薯已經成為我國第四大糧食種植作物,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巨大影響。湖北省作為馬鈴薯種植大省,應當繼續推進科學、合理的種植策略,積極進行馬鈴薯早疫病病狀分析和防治辦法研究,推動湖北省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 445000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鄉農業服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