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娟
【中圖分類號】R39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癥之一,一旦發病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科學有效的搶救措施非常主要,而在搶救的過程中,還需要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從而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本次研究中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給予急診護理路徑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依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62.63±8.32)歲;發病到搶救的時間為1~3h,平均搶救時間(2.13±0.64)h。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63.52±7.43)歲;發病到搶救的時間為1~4h,平均搶救時間(2.21±0.74)h。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搶救時間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①成立急診護理路徑小組:小組成員包括急診科護士長和四名急診科護士,由護士長帶領下學習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資料和搶救的注意事項等,同時依據本院的設備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急救臨床護理路徑表。②入院急救:患者入院后,依據初期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對患者進行急診分診,在接診后的30s內對患者的病情給予準確的評估,然后進入急診護理路徑。搶救的同時為患者登記、掛號并打開綠色通道。③分診急救:分診護理人員接診后,需要立即將護理人員送至搶救室,在對患者的病情有初步評估后,護士長為護理人員安排具體的護理工作,要求護士在1~2min內給予患者2~5L/min的氧,3min內監測患者的血壓、血氧等;10min內為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并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此外,如患者病情較重,需給予0.5mg的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如患者未見好轉,立即給予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同時給予嗎啡,達到鎮痛的效果。患者搶救的同時,需要告知手術室做好相應的手術準備,如患者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現象,護理人員需要給予緊急處理,并馬上送往手術室。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護理:按照常規的急診室護理流程,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實施搶救,并進行急診接診。護理人員依據醫囑對患者實施常規檢查,建立靜脈通道,確診為心肌梗死后,立即實施相應的治療和處理。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情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診救治時間、住院時間等,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所有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用χ?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急診搶救指標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的病情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診救治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冠狀動脈出現閉塞,導致心肌供血受阻,最終誘發心肌缺血性梗死。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急診接診后不僅需要及時的搶救,還需要科學、有效的護理,才能夠提高搶救的成功率。
急診護理路徑包括了現代醫學護理服務提出的計劃性和預見性,目的是降低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改善護理效率。通過急診護理路徑小組制定護理服務計劃表,使護理工作有針對性的進行。在護理過程中,患者何時進行什么樣的檢查,患者病情進展情況,治療的進度等,均有預見性的記錄和指導。護理服務不在盲目進行,而是有預見性、計劃性的進行。同時,患者也可以掌握護理計劃,并積極主動的參與整個護理過程,從而形成護患協同護理。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病情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診救治時間、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失眠、排尿困難、穿刺點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急診護理路徑是一種高效、科學、經濟的全新護理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還能夠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及費用,促進醫院的發展。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的療效確切,并發癥情況較少,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資料
孟曉杰,郝君華. 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5(12):557-559.
朱秀芬. 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2010,06(22):13-15.
許新華.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8(17):4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