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現春

集體經濟組織以股份合作制為基本原則,將集體資產的股份量化,使得農民共有產權變成按份額共有,即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將農民變為股民,將集體資產收益按份額的多少進行分配,但是,受到相關政策法規的影響,在改革的進行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深入的探索,將認識進一步的統一,從而推進改革的順利進行。圖1為農村集體資產的具體內容以及改革目標。
一、 量化集體資產的范圍問題
量化農村集體資產,是以一定的標準將集體資產產權進行明確,然后,按股份制分配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過程。所以產權制度的改革必須要以原有集體組織的范圍為依據,這也是制定政策和推進改革的前提條件,當前情況下,在量化集體資產的范圍方面還存在著其他的認識,部分人認為資產的量化應從便捷的操作入手,量化集體經營的凈資產,可以將難以評估作價的土地資源方面的問題避免,降低改革的困難程度。還有部分人認為,既然要改革,就應該改革的徹底,無論是否屬于經營性資產都應該納入量化范圍內,如此,才能使農村集體資產的完整性得到保證。
就量化集體資產范圍而言,國家并沒有相應的標準,所以,各地區可以將量化中心放在經營性資產上,而非經營性資產的量化工作可以暫時不進行,如果不對資源性資產進行量化,應該在總收益中及時的追加集體資產置換和土地資源占用等集體經濟所得收益。使成員的集體收益得到保證。是否進行資源性資產的量化,應該根據群眾的意見決定,從根本上講,農民集體資產的量化,需要考慮到群眾的選擇和認可。
二、 成員資格界定問題
產權制度改革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即為合理的成員資格界定。鄉村的自我管理是當前我國農村集體成員資格界定的現狀,所以會受到地域文化、民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資格進行合理的界定,必須要有群眾的支持。要綜合農民群眾的意見,設定成員資格界定的標準,要以群眾路線為主,組織和發動群眾,同時還應該對地方性的探索加以支持,因為農村社區人員的構成相對復雜,思想覺悟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很難實現全國統一資格界定標準的覆蓋,所以,國家應該提出指導性的意見,然后鼓勵地方根據自身所在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以針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界定問題。
三、 設置股權問題
集體股的去留是當前股權設置工作中最為復雜的問題,保留集體股的地方,一方面是擔心集體股的失去會影響公有制經濟性質,另一方面是想要通過集體股對公共服務的開支問題進行解決,而這種保留集體股的地方普遍存在,解決起來相對困難,當然,也有不主張設置集體股的地方,因為大部分的農民群眾不支持集體股的保留,認為這樣無法實現改革的徹底進行,對集體資產的再分配和管理造成影響。
四、 股權管理問題
財產權利的實現會受到權能完整性的影響,要堅持農民財產權的權能,并以現代法治理念為根據。而受到相關規定的約束,導致集體資產股權有別于公司股東的股權,股東的股權通常情況下都是由該公司的股票持有量決定的,在股份的使用、收益、占有及分配方面擁有絕對的自由,會有相關的部門對股權進行登記管理,同時股權的流轉也有完備的市場。在相對于產權制度改革以后的農村則不然,缺乏明確股權登記管理方式,在其他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不足。
五、 流轉集體資產股份問題
自由的流轉集體資產股權是當前經濟體制條件下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關鍵,是農民集體資產股份價值以及市場潛在價值的體現,不能流轉的資產量化股權,太過僵硬死板,無法實現與其他要素的優化組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體資產股權的量化功效。
六、 可持續發展問題
對實現集體經濟形式的探索是國家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創新農村集體組織制度,對集體組織的服務功能進行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產權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體現了集體經濟形式探索和實現的重要性。
在部分地區,相關制度體系對當前農村產權制度的改革推進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法可持續發展,限制了服務功能的發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集體組織發展容易受到土地等要素的影響,所以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加上政府缺乏對集體經濟組織的政策支持,使得賦稅等方面對組織成員造成壓力,從而限制了集體經濟的積累,而由于改革時間尚短,組織內部各方面的管理機制不完善,造成了組織內部經營活力不足,從而影響了組織的資產運營水平。
(作者單位:671000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鎮人民政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