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麗
【中圖分類號】R1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2
心肌細胞的損傷壞死會使患者的全身和心肌出現生理功能紊亂及病理變化,引發患者心率失常,致死性心率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尋求更好的護理方案,為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我科室通過對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干預效果進行探究,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為臨床干預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具體過程及結果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室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3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率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132例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6例嗎,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分布在38到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83±6.4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齡分布在37到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10±6.29)歲。
將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率失常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措施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案進行干預[1]:急性期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保持修養環境安靜與舒適,避免患者出現情緒的大波動,給予患者鎮靜止痛藥物,胸痛患者遵醫囑給予患者杜冷丁或者嗎啡,建立靜脈通道,采用鼻導管吸氧,嚴密監測患者的動態心電圖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記錄患者24h出入量,加強飲食護理及心理護理。
觀察組患者采取優質護理進行干預,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個人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進行干預[2]:護理人員根據對病人病情的評估,建立完善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理失常病人的護理路徑,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從而使護理工作有計劃、有預見的進行,加強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病人自我護理[3],使病人主動配合我院的護理工作,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絕對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患者及其家屬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以及臨床治療效果。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此次的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使用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不同的護理方案進行干預后,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率失常患者的觀察指標發現,觀察組患者的絕對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恢復快,病程短,觀察組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滿意度更高,具體數據詳見表1:
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更好,詳細數據見表2:
3 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實施優質護理進行干預,能夠幫助患者了解病情,使患者及其家屬積極配合臨床治療,有計劃、有預見的對患者護理工作進行干預,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采取措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4]。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能夠明顯縮短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的病程,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提高病人及其家屬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干預工作中進行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楊海霞.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21):141-142.
王小娟,張萍,馬華等.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術圍手術期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1):2493-2495.
董書領,董靈芝,任志艷等.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對比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4):4-5,29.
吳世琴.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患者中應用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2):341-3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