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燕
村級財務管理是村民財產合理使用、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保障,是實現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與物質保障。因此規范村級財務管理,服務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會計核算不規范
新《農村會計制度》規定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按規范設置和使用會計科目,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多數村集體經濟組織賬簿不全,有的村甚至設置了“賬外賬”、“小金庫”;入賬原始憑證不規范,自制收據收款,白條抵庫現象十分嚴重,特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使用大量“白頭收據”,而且連工程結算單、工程協議等原始資料都沒有;有的村作賬不及時、不規范,開支隨意性大,會計檔案保管不善,損毀丟失現象嚴重,為以后核實查閱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
2.內部控制機制缺失。
目前,在我國農村,很多農村管理者對內部控制存在誤解,沒有充分的認識到內部控制在農村生存發展和市場競爭中能發揮的重要作用。有的農村干部根本沒有內部控制的概念,將內部控制視為文件、手冊,認為與農業生產沒有聯系。在不少農村中,雖然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理財等活動,由于村干部之間缺少相應的控制權衡機制,在重大財務問題上還是“一把手”說了算,會計出納由一人兼任,基本上沒有民主監督制度和程序。由于缺乏必要的內部控制機制,這使得村集體經濟組織審批制度不健全,財權失控,無審批、無經手、亂支亂用的現象嚴重。
3.財務收支無管控
村級財務缺少強有力的監控體系與監督人員,監管工作不能認真落實,只是流于程序。基層財務混亂無法管控,有的農村對資金的收支沒有計劃,隨進隨入、隨用隨支、財務收支隨意性大。雖然有部分地區已經實行預算管理,但是由于基層工作對預算技術掌握不熟練,預算數據不準確,無法真正起到預算管控的目的。村級財務管理缺乏透明度,不能接受來自其他渠道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監督。
4.民主理財搞形式,財務公開走過場,監督乏力
在大多數村組,民主理財、村級財務公開就是一句空話,根本沒有落實到位。主要表現在:一是村民理財小組成員是由村主任提名、村委會批準產生,使民主理財失去了作用。二是部分理財小組的成員不懂財務知識,不熟悉財務工作,不按規定理財,對違規違紀的收支單據仍然簽字同意報銷,起不到監督作用。三是財務公開搞形式,走過場,搞半公開、假公開。
5.完善財務會計制度,健全管理體制
為充分發揮農村財務管理對新農村建設的服務作用,首先應該有健全的管理體制與完善的財務會計制度。通過體制、制度、規章等形式將人的操作行為規范化,使管理有章可循。從財務資金往來、賬目記錄、現金管理、審批流程、資金使用方向、資金計劃、預算管理內容、監督管理方法、獎懲制度、報帳審核制度、村級財會人員考核制度等全方面的對村級財會進行制度規范,使每一個級別,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找到自己的崗位職責、職業道德、行為規范以及操作流程。同時還要改變原有基層干部“說了算”的支配方式,全面推行“村帳鎮管”、“一事一議”的籌資籌勞項目化管理。為了使農村財務工作可持續的進行,應建立穩定的農村財會隊伍,履行《農村財務會計選聘用制度》。
6.建立農村財會人員的選聘機制
為保持財會人員隊伍穩定性,提高財會人員素質,首先建立農村財會人員選聘制。對農村財務人員必須按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向社會招聘,要堅決杜絕“任人唯親”的行為。會計專業人員由鄉鎮、街道或上級部門負責統一招考,統一組織考試,具備條件的人員經考試合格,再推薦給各村。其次要嚴格財會人員的任免程序,財會人員被確定之后,一般不要隨意變動,其任用、調換都要經過鄉鎮、街道或上級部門批準,以穩定農村財會隊伍,保持農村會計工作的連續性。最后實行持證上崗制度,并建立農村會計崗位責任制,為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要切實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專業培訓,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財會人員進行業務考核,獎優罰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7.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
內部控制機制是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單位內部各部門和工作人員所從事的活動受到既定程序的限制、制約、監控,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活動的有序正常運行。內部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組織結構控制、授權批準控制、預算控制、業績報告控制、內部審計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將內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運用到農村財務管理中,對約束管理者行為,規范資金管理,防范欺詐舞弊等,有著預防的作用。
8.認真落實抓好監督,避免形式化管理
完善的制度、健全的體制需要有人認真的落實,按照規章制度去做,不僅要執行工作而且必須執行到位,做到真實、及時、徹底、規范,避免制度和管理措施流行于形式。認真落實抓好監督工作,對票據不合理,費用使用超標、支配不合理、賬實不符、資金去向不明等問題進行嚴厲的查處,從監督體制管理上,維護財務經濟紀律的嚴肅性。
(作者單位:157600黑龍江省林口縣興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