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盟
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消費的轉型及升級,山區開展特色農業可以全方位地促進山區新農村的建設。山區中存在著非常多的特色農業資源,比如,竹林、橡膠園和茶園等林特產業;干鮮果、藥材及土特產等農產品,如何保證這些資源的均衡發展是目前山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對于如何發展山區特色農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相互結合
目前我國山區經濟的發展是比較落后的,要想縮小山區和其他地方的經濟發展差距,就要把地方農業資源作為基礎,充分發揮山區在資源、文化及生態等方面的優勢,按照“一產接二連三”的模式,走出一條互動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具體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將規?;厣r業中的生態產品作為基礎,加大相關產品精深加工的發展力度,以此來延長特色農業的產業鏈,在農村內部留下大部分的農業附加值;然后要把特色農業和山區的山水資源、生態環境及傳統文化相互結合,拓展特色農業中的美食、休閑觀賞和教育文化等多種功能,使農村旅游休閑的第三產業得到良好的發展。通過第二、三產業的良好發展,促進特色農業的專業化、產業化和規?;l展,從而使山區特色農業的組成因素從生產領域深入到二、三產業的領域,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相互結合,優化了山區農村的經濟結構,加快了山區經濟轉型的速度。
二、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就業及創業相互結合
加大山區優勢特色農業的發展力度,促進農民的分工分業、就業及創業,從而加快山區尤其是落后山區農民的致富腳步,幫助山區人民走向生活富裕。具體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轉變特色農業中傳統的種養觀念,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和農民的教育培訓,為農民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將農民培養成懂得市場、擅長經營、可以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新時代農民;然后,政府要加強對特色農業發展的鼓勵和扶持,使特色農業的從業人員保持在一定的數量,為特色農業的發展造就一批新型營銷企業人才,讓一部分農民脫離農業生產領域,專門負責農業產品的物流和營銷,以此來引導農民的分工分業;第三,鼓勵和扶持農民發展以山區特色農業為基礎的第三產業,比如,農家樂、農業采集體驗活動、農業土特產銷售及農事節慶活動等等,正確使用農村現有的勞動力和設施,以此來引導農民的就業和創業。
三、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建設村莊農居改造及生態環境相互結合
根據特色農業的專業化發展戰略,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的農居改造及生態環境建設相互結合,不僅可以加強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還可以加強農居改造建設,改善村莊的生態環境,使得村莊有效地發展第三產業。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的農居改造建設工程相結合,使得農村房屋的建筑外觀及風格布局符合特色農業的發展規劃,讓村莊的建筑和特色農業的景色相互呼應,建造出特色農業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為拓展山區的其他功能提供了便利,從而增強農村休閑產業的發展;第二,要保護好山區的特色資源,進一步增加山區特色農業的種植范圍,凸顯山區青山綠水的優勢,展現出山區的生態質量,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村容村貌,加快新農村的生態建設。
四、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公共設施建設相互結合
山區村莊要將農田、水利及道路等關系到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設計建設和村莊的公共設施建設相結合,這不僅滿足了特色農業發展的要求,還滿足了山區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在實際的設施建設中,要將特色農業的現代化規劃納入到山區新農村的建設規劃中,農業用水用電的基礎設施要與水電氣供應的公共設施建設相結合;水利設施修繕的基礎設施要與污水處理的公共設施相結合;低丘緩坡開發的基礎設施要與公路建設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為特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還可以加快山區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五、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產業文化及地方文化的發揚相互結合
近幾年來,很多山區都將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中,這些走文化路線的山區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使山區的經濟進入持續增長階段。將特色農業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相互結合,以此來提高山區發展的競爭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是策略,山區要拓展特色農業的多種功能,深度挖掘特色農業中蘊含的文化,將特色農業中的延伸功能和特色產業文化、民俗文化及地域文化有效對接,凸顯出山區特色農業的文化魅力;然后是做法,第一,山區要將農事節慶與地方的文化資源相結合,利用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優勢來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第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將特色農業中蘊含的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生產和經營中,比如,建筑風格、紀念品的制作、景區特色的裝修等等,進一步加快新農村的文明發展。
綜上所述,發展特色農業,加快山區新農村的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山區的發展。分析可得,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發展山區農村的經濟,提高山區農民的素質,改善山區居民生活的環境,增強山區農民的自主管理意識,從而發展特色農業,加快山區新農村的建設。希望本文可以為相關人員研究山區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725007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關家鎮人民政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