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對于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新形勢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存在著哪些問題,如何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就成為我們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急需破解的難題。
1、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選培好班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首選著眼于村黨支部班子的加強和干部隊伍素質的提高。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在選配上一定要堅持標準,把那些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化意識,開拓精神和無私奉獻,不怕吃苦,秉公辦事,廉潔自律的人選進班子。同時要制定一些激勵政策,從優秀大學畢業生,市、鎮機關選拔一批年輕人到村擔任實職并作為后備干部進行培養,要注意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千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是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經驗激發他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恒心和本領。要讓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名農村干部,不抓集體經濟發展是失職,抓不好集體經濟發展就是不稱職,切實把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落到實處。
2、加大激勵扶持,優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環境。一是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規劃中,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制定好本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指標,組織職能部門抓好實施,并從信息、人才、技術、立項等方面給予幫助。二是各級財政應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村級集體經濟專項發展資金。要整合資金資源,調整投入結構,將農業產業化經營、扶貧開發、鄉鎮企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和項目投入適度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傾斜。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應安排一定的貸款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在稅收、工商管理上,對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和各種經營項目適當給予減免。三是對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干部制定獎勵政策,使村干部的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四是要借助外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通過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大搞資源開發與利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五是加強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典型和事跡的宣傳,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
3、加強集體資產管理,選用好機制。要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要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辦法,盤活現在資產,防止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通過采取承包、租憑、拍賣、股份制等形式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的實力。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務是當前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債權債務進行徹底的清理整頓,摸清底子,想盡法子,積極應對。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級集體資金管理制度,通過鄉鎮(辦事處)會計服務中心,實行村級的財務帳目和資金管理,由會計服務中心全權代理,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財,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4、推進科學民主管理,實現村級集體經濟保值增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一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實行村會計代管制,代管帳目,堵塞村級財務管理漏洞。在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基礎上,對集體資產的占有、經營及日常管理作出明確規定,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強化民主監督。實行民主理財,定期公開帳目,接受群眾監督,解決賬目不清、貪占挪用、濫支亂花等問題。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對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干部制定獎勵政策,使村干部的報酬增長與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積累增加掛鉤,引導村干部解放思想、促進發展。四是轉變經營機制。集體資產保值要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大力發展混合型經濟,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發揮集體資產最佳效益。
5、要多輪驅動,廣辟增收渠道。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從各村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實現形式,走各具特色的強村富民之路。一是要堅定不移地走投入發展的路子。沒有投入就沒有發展,要積極引導各村立足于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因地制宜,選準發展路子,從最容易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的項目入手,采取有效辦法,發展集體經濟,拓展增收渠道。要進一步盤活現有的存量資產,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對一些不良企業要及時做好轉產、出讓,充分挖掘其潛力。二是要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借助“一號文件”的春風和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積極性提高的東風,利用村級果園、漁塘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的優勢,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效益農業,拓展收入來源,增加集體收入。三是要圍繞小城鎮建設,發展第三產業。公路沿線和城郊村,利用地理優勢,積極興辦商貿、餐飲、房地產開發等集體項目,在加快小集鎮建設的同時,發展三產,增加村集體收入。
(作者單位:152000黑龍江省綏化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