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郭玉
【中圖分類號】R3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嚴重的類型,危害極大,患者如未及時接受治療,極容易危及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選擇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作為實驗對象,并在院前急救護理期間分別予以不同內容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便選擇最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模式,現將實驗詳情敘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共計140例,均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急救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64例,患者的年齡在45歲至67歲之間,患者的年齡均值為(55.73±5.25)歲。采用計算機法將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70例,組間基線資料的差異性經統計學檢驗可以做進一步對比與研究,P>0.05。
1.2 方法
觀察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措施。①出診。急救人員在接到求救電話后,需要詳細的詢問患者的基本病情,發病原因,明確患者所處地點,及時安排救護車趕往患者發病地點[1]。②急救護理。急救人員達到患者發病地點后,需要細致觀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時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詢問患者是否伴有惡心、嘔吐及頭暈、頭痛等反應,并做好護理文書記錄。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因此急救人員在急救過程中需要盡量避免和減少對患者的移動[2]。③轉運護理。急救人員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轉運期間,需要通過語言交流及肢體接觸予以患者支持和鼓勵,緩解和調整患者的緊張、恐慌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護理人員需要將患者調整為仰臥位[3],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脈搏、呼吸頻率、血壓等生理指標的變化情況,并及時與醫院的有關科室電話溝通,做好患者的各項交接工作。
針對70例對照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常規化院前急救護理內容[4]進行護理干預。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對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模式的院前急救護理期間形成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急救觀察指標對比
觀察組7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院前急性護理干預措施后,在出診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方面的所得結果明顯比7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化院前急性護理干預措施后的相關指標更具有優越性,詳見表1,各項實驗數據對比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急救效果及患者家屬滿意度對比
70例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院前急性護理干預措施后的急救護理效果及患者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常規化院前急性護理干預措施后的相關指標,實驗數據經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進展快、并發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大量的臨床研究指出[5],優質、高效、及時的院前急救護理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意義。本次研究也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觀點,結合研究內容,我們共選擇了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在院前急救護理期間分別實施了個性化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個性化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觀察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診斷率為98.57%、轉運成功率為100%、急救成功率為98.57%,患者家屬的總滿意度為97.14%。實施常規化院前急救護理干預的對照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診斷率、轉運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屬滿意度分別為71.43%、82.86%、74.29%及78.57%,各項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另外,觀察組出診時間、急救時間及入院時間明顯更短,實驗數據經統計學檢驗P<0.05。由此足以證明,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個性化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所取得的急救效果,比常規化的院前急救護理更加符合院前急救的需要,預后效果也更具有優越性,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慧萍.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2):8392.
馮翠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7):181-182.
廖茜.院前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學,2016,22(10):96-96,97.
吳琦亮.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7):101-102.
劉春紅.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4):228-2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