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輝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2
1 臨床資料
本組1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ADA糖尿病診斷標準[1]。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28~80歲,病程1~30年。其中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0人,初中高中40人,大專及以上30人。
2 健康教育內容
2.1 飲食: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指導目的是讓患者理解合適的飲食有利于減輕體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主要向患者介紹飲食治療的目的意義及具體措施,并督促落實。教會患者根據自己的體重、身高、性別、運動量等個體情況計算飲食量,保證合理的營養,嚴格控制甜食。三餐熱量分配可根據飲食習慣選擇1/5、2/5、2/5或1/3、1/3、1/3[2],但要基本固定,要根據血糖制定糖尿病飲食。
2.2 運動
2.2.1 目的。運動可以降低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體重,降低血脂,血粘度及血壓,防治心血管并發癥,增進健康。
2.2.2 適應證和禁忌癥。主要適用于輕度和中度II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穩定的I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運動鍛煉。糖尿病人在合并急性感染、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率失常、嚴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新近患有血管栓塞、高糖狀態、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等情況下不宜。
2.2.3 實施方法。①運動方法:運動項目應選擇病人感興趣、簡單、易得的項目,如太極拳、慢跑、步行等。②運動量的大小由運動強度、運動持續和運動頻度三個因素決定。運動量是否合適,應視病人運動后的反應為標準。運動后精力充沛不易疲勞,心率常在運動后10分鐘內恢復至安靜時心率數說明運動量較合適。③運動的選擇:以餐后1小時運動為宜。
2.3 用藥指導
糖尿病患者的藥物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但患者應了解自己服用藥物劑量及方法。原則上,不同型的糖尿病患者胖瘦不同、病程長短不同、年齡不同、并發癥不同、選用的藥物種類、服用的藥物劑量就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初患糖尿病首先應進行飲食控制及運動。血糖仍高可加用降糖藥,肥胖者首選雙胍類或拜糖平,老年及腎功能不良者首選糖適平;優降糖劑量小、作用強、價廉,適用于多數糖尿病患者,但易發生低血糖;美吡達、達美庚作用溫和,有抑制血小板聚積作用。用藥從小劑量(1~2片)開始,餐前服用效果好。根據血糖、尿糖化驗,每周增加藥量1次,直至血、尿糖控制良好。此過程一般1~2個月。Ⅰ型糖尿病必須用胰島素替代治療,也可聯合治療,用胰島素加雙胍類或拜糖平。但同一類藥不宜聯合使用,藥物的劑量不宜大起大落,藥物的種類不宜頻繁更換。
2.4 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1)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糖尿病并發癥的相關知識;(2)告訴患者及家屬嚴格執行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及運動方案;(3)講明糖尿病性昏迷的征兆,如惡心、嘔吐、食欲差、嗜睡、呼吸深快及脫水等,做到及時發現,早治療;(4)定期檢查眼底、眼壓等,預防視網膜病變等視力嚴重損害;(5)鞋襪要合腳、衛生、透氣,防止周圍神經和血管病變致足損傷,不用熱水燙腳及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以免燙傷;(6)經常測量血壓,檢查血脂,積極控制高血壓和治療高血脂;(7)老年糖尿病患者感染率高,肺部、泌尿系統感染多見,指導患者講究衛生,預防感染[3];(8)補充水、電解質。
2.5 心理護理。糖尿病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自己患有這一疾病的事實,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會加大患者的壓力。因此,目前治療糖尿病的關鍵因素就是幫助患者接收現狀,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患者由于缺乏相應的糖尿病方面的知識,導致內心的恐懼,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因素,需要護理人員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疏導,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和護士,降低疾病向并發癥方向發展。
3 結果
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對糖尿病的護理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知曉率、掌握了糖尿病基礎知識、提高了血糖控制的達標率,減少了患者及家庭的醫療費用和社會負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整體而言,做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能阻止或延緩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所以,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一環,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37-441.
楊思紅.糖尿病的飲食治療[J].基層醫學論壇,2015,13(3):288.
徐金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J].社區醫學雜志,2015,6(11):42-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