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宏宇
【中圖分類號】R2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缺鐵性貧血是常見的貧血類型,人體缺鐵導致小細胞出現低色素性的貧血,并伴有其他缺鐵異常,疾病誘因是體內鐵元素丟失過多、攝取不足或吸收障礙,鉤蟲病是人體小腸中寄生的一種腸道寄生蟲,能夠導致人體胃腸道功能紊亂、貧血和營養不良等。[1]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寄生蟲類疾病不斷減少,因而醫生在相關疾病診斷中會忽視寄生蟲病診斷,繼而導致出現誤診。[2]針對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誤診原因及防治措施,需要從臨床實踐研究中作出分析。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患者中16例誤診病例,應用回顧性分析的辦法對其臨床資料進行研究。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齡15~62歲,平均年齡(37.85±3.05)歲,15~20歲4例,21~40歲8例,41~62歲4例。患者均生活在郊區或農村,有赤手、赤腳田間勞作史,女性患者全部已婚已育,子宮內有宮內節育器放置。
1.2 方法
應用回顧性分析的辦法對16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其主要病癥表現為頭暈、乏力、脹痛、隱痛、上腹部不適、面色蒼白和心悸等,檢查發現腳踝部有凹性水腫和貧血貌,中上腹部壓痛感明顯,肝脾部位尚未觸及。
2 結果
2.1 誤診分析
16例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誤診患者來我院檢查前多在鄉鎮醫院門診進行就診,9例男性患者內科初診,7例女性患者婦科初診,尿常規檢查無異常,便常規檢查無寄生蟲卵發現,嗜酸粒細胞有增加,血紅蛋白<90g/l,紅細胞壓積<0.37,嗜酸粒細胞>0.1,紅細胞平均體積<80fl,16例診斷為缺鐵性貧血。16例患者誤診為月經失血過多致缺鐵性貧血6例,需取出節育器,口服巴克洛片等藥物進行治療,口服劑量不詳;誤診為營養不良致缺鐵性貧血7例,需口服補血類含鐵糖漿,改善營養;誤診為胃十二指腸潰瘍失血導致缺鐵性貧血3例,需進一步消化道檢查,口服藥物治療。經相關治療后貧血癥無明顯好轉,誤診時間2~11個月。
2.2 確診過程
16例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誤診患者來我院檢查、就診,血紅蛋白檢查40~90g/l,以貧血接待入院。女性婦科B超檢查和其他患者腹部B超檢查無異常,血清鐵7.8~8.7umol/l,嗜酸粒細胞增加,經飽和糞便鹽水漂浮集卵查鉤蟲,胃鏡檢查16例患者十二指腸有發現明顯的鉤蟲蟲體,修正診斷重新確診為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經驅蟲、輸血和補鐵治療患者痊愈。隨訪6~10個月,16例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患者鐵蛋白、血清鐵恢復正常水平,貧血癥狀全部消失。
3 討論
鉤蟲寄生蟲在人體的小腸腸道中寄生,主要寄生在小腸的空腸上段部位,在回腸中段、上段以及十二指腸的中上段也能夠見到鉤蟲蟲體。這類寄生蟲在人體小腸腸道中通過咬附腸道黏膜絨毛,攝取腸液、黏膜上皮和血液為生,鉤蟲寄生蟲吸血有抗凝血類物質產生,因而腸道黏膜被鉤蟲咬附時并無傷口或滲血不止現象產生。[3]每天每條鉤蟲致使人體失血量在0.15~0.40ml左右,叮咬部位每天更換5、6次,人體腸道黏膜破損、出血范圍擴大,大量鉤蟲寄生蟲長期寄生導致人體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炎,并引發缺鐵性貧血。
在臨床檢查和診斷中,由于醫生對鉤蟲寄生蟲類疾病認識和了解不足,在詢問患者病史過程中不夠全面和詳細,容易導致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誤診;部分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患者臨床病癥表現不夠明顯,也容易導致誤診。[4]針對這種情況,在臨床實踐中需要不斷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臨床醫生需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習,不斷了解和掌握寄生蟲病知識,在病史詢問中要做到周到、全面,不能思維狹隘,尤其是對于農村患者要詳細詢問其居住環境以及是否有赤手、赤腳田間勞作史。在醫技檢查中要防止漏檢,其中飽和糞便鹽水漂浮集卵查法是最有效、簡便的鉤蟲卵檢出方法,檢出率較高。要有效減少和防止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疾病誤診情況的發生,需要門診醫生結合鉤蟲寄生蟲病流行地區特點和疾病特點,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在臨床診斷中結合患者資料詳細問詢,結合胃鏡檢查、膽囊內鏡檢查等提高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疾病診斷有效率。[5]
參考文獻:
方彥炎,李燕榕,陳朱云.1例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誤診分析[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13,1901:90-91.[2017-08-11].
肖立強.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12例誤診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08:5-7.[2017-08-11].
潘健華,陳春燕,李國棟,陳彬,張星.鉤蟲病致缺鐵性貧血一例分析[J].海南醫學,2012,2302:106.[2017-08-11].
譚克文,陳奇,代高舉,宋仁,劉锫,彭燕.鉤蟲病致消化道出血的臨床和膠囊內鏡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04:545+547.[2017-08-11].
杜光紅,王忠瓊,鄧明明,李昌平,毛登明.540例鉤蟲病的內鏡特點分析[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4,3702:208-210.[2017-08-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