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復雜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必須結合糞便的性狀、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作出有無便秘的判斷。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
1 原因
(1)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粗纖維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排便習慣不佳:因工作緊張,時間緊迫即使有便意也不及時排便,常常忍著,最后腸道感覺神經變得遲鈍,從而干擾了正常的排便,出現習慣性便秘。
(3)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所致,常見于腸易激綜合征,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除便秘外同時具有腹痛或腹脹,部分病人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
(4)排便推動力不足:久坐不動,缺乏運動,腸道肌肉變得松弛,蠕動功能減弱難于將糞便排出體外,容易出現便秘
(5)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秘。
(6)老年體弱、久病臥床者﹑活動過少、腸痙攣導致排便困難,或由于結腸冗長所致。
2 臨床表現
便秘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癥狀,輕重不一,大部分人常常不予理會,認為便秘不是病,不用治療。但實際上便秘的危害很大可以影響各年齡段的人。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壯年。因便秘發病率高、病因復雜,患者常有許多苦惱,便秘嚴重時會影響生活質量。便秘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干結、硬便,排便不凈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便秘的“報警”征象包括便血、貧血、消瘦、發熱、黑便、腹痛等和腫瘤家族史。如果出現報警征象應馬上去醫院就診,作進一步檢查。
3 治療方針
控制癥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3.1 對癥治療
如果糞便硬結,停滯在直腸內近肛門口處或患者年老體弱、排便動力較差或缺乏者,可用清潔灌腸的方法。
3.2 藥物治療
容積性瀉劑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對妊娠便秘或輕癥便秘有較好療效;潤滑性瀉劑能潤滑腸壁,軟化大便,使糞便易于排出,使用方便。
預防必要的飲食調整是治療習慣性便秘的關鍵 介紹飲食與排便、飲食與疾病康復的關系,并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飲食,使患者及家屬配合。增加脂肪、高纖維素食物和水的攝入,有助于防止便秘的發生。脂肪食物可使大便柔滑,其所含的脂肪酸可刺激腸道平滑肌而使腸蠕動加快。
1.避免經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過于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之品。
2.避免排便習慣受到干擾: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規律的改變、長途旅行過度疲勞等未能及時排便的情況下,易引起便秘。
3.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秘。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適當的文體活動,特別是腹肌的鍛煉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改善。平時應多活動,盡量不久坐久站,別讓血流滯于肛門,靜坐一段時間后要起來走動走動,促進血液循環。
5.積極鍛煉身體:增強腹肌、 肛門肌力量,促進氣血流通。 早晚飯后有質量的行走30~60min、練氣功、打太極、保持站位順時針按摩腹部10~20次、然后左右轉動腰骶部,提高排便動力,預防便秘。
6.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每天2次,每次15分鐘)。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境和姿勢盡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壞排便習慣。
7.每日睡醒及用餐應多進蔬菜、水果,并多飲水,晨起空腹飲溫開水300~400ml,分2~3次飲盡,堅持每天飲水1500~2000ml。
8.及時治療有關疾病:如肛裂 、肛周感染等疾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