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曄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因醫學技術逐步發展,雖腦卒中疾病死亡率有稍微降低,但其殘疾率仍然較高[1],對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均造成嚴重威脅。臨床在治療上往往多給予單純性西藥治療,其療效往往不如中藥方式。此研究用論著分組方式研討,意在分析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針灸治療的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用隨機數字法分組研討80例患者,每組各40例。對照組: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為41歲-76歲,平均為(62.1±4.8)歲,病程時間為3個月-8個月,平均為(5.4±1.3)個月;研究組: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為41.3歲-76.2歲,平均為(62.5±4.7)歲,病程時間為3個月-7.8個月,平均為(5.5±1.2)個月。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西藥治療,給予阿司匹林藥物治療,口服,4mg/次,3次/日。研究組接受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針灸方式治療,口服中藥,中藥藥方為:地龍10g、桃仁15g、紅花15g、川芎15g、赤芍15g、黃芪80g。針對半身不遂患者,可加桑枝、水蛭、穿山甲,針對言語不利者可加遠志、菖蒲。針灸治療:針對半身不遂者,取上肢合谷、外關、曲池、肩髃,輪換穴包含陽池、肩臑、肩髃,下肢取穴昆侖、足三里、陽陵泉、環跳,輪換穴位包含腰陽關、決骨、風市。針對初病半身不遂者,手足十二針,難身腕踝者,手足十二透穴。語言障礙者,玉液、金津放血,針內管、三陰交、廉泉、通里。針對口眼歪斜、語言謇澀者取其頭面部廉泉、啞門、下關、人中、攢竹、地倉、太陽、風府、百會等穴位。從下肢、上肢、頭部取穴9個,留針30min,每日一次,均持續治療4周。
1.3 指標判定
治療療效分顯效、有效、無效[2-3],顯效:肌力水平≥Ⅳ級,顯著改善語言表達能力,日常生活可自理,無需協助;有效:肌力水平≥Ⅲ級,語言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日常生活需協助進行;無效:患者體征和癥狀均無改善,或有加重。患者治療前后運動功能用Fugl-Meyer量表進行判定,評分越高則表明越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的計量資料(t)和計數資料()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為(±s)、(n,%),若P<0.05,則判定結果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療效
對比治療總療效,研究組95%高于對照組77.50%,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2.2 Fugl-Meyer評分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Fugl-Meyer評分,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治療后Fugl-Meyer評分,研究組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2:
3 討論
臨床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則為腦卒中[4],癥狀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惡心嘔吐、頭暈、麻木等,發病后,若不及時治療,常常會引發較多并發癥,如心力衰竭等,對其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威脅。從中醫角度來說,腦卒中疾病病機為陰陽失調造成氣血逆亂[5],人體氣血虧虛導致運化無力,此為疾病之本。腦卒中疾病者病程時間在半年或以上者,且言語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狀未徹底性恢復,則為腦卒中后遺癥。疾病病機為脈絡淤阻、血行不暢、氣虛血淤等造成血不養筋,進而引發此疾病。此研究中研究組接受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針灸方式治療,中醫藥方中地龍、桃仁、紅花、川芎、赤芍、黃芪等組成,黃芪可補益脾胃元氣,通絡祛淤、氣旺血行,桃仁、川芎、紅花、赤芍可活血祛瘀,地龍可活絡通經。補陽還五湯的根本在于采用大量補氣藥,輔助少量活血類藥物,可活血行氣不傷正。加以針灸治療,對癥取穴,可回陽益氣,增強血液循環,刺激大腦皮質到興奮,增強神經調節功能,加快細胞代謝,對中樞神經恢復存在有利作用。綜上,臨床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疾病可考慮給予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針灸方式,療效突出,促進運動功能,促進肢體恢復,進而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郎顯兵.通督調神、平衡陰陽針刺法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肢體運動及語言能力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7(5):519-522.
于淑霞.補陽還五湯加味配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175-178.
石海林,夏峰楊,惠紅等.社區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療效觀察[J].上海醫藥,2016,37(14):58-60.
張海瑞.補陽還五湯配合針灸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1):35-35.
姚巧靈,胡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與主要照顧者關系變化的質性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8(6):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