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中圖分類號】R7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濕疹患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是由于各類內外因素所引發的遲發型變態反應性疾病,為皮膚科常見的疾病類型。當前臨床治療中多應用西藥治療的方式,但是疾病治療效果不夠理想。文章將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76例慢性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踐研究得出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濕疹的療效顯著,現總結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76例慢性濕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所選擇的治療方式納入治療組與參照組(n=38)。治療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0:18,年齡在21歲到74歲之間,年齡均數為(40.11±4.37)歲。參照組患者中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9:19,年齡在22歲到74歲之間,年齡均數為(40.04±4.65)歲。組間各項數據資料比較無明顯區別,具有分組研究價值(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應用息斯敏及0.05%新適確得乳膏外涂治療,息斯敏9mg,qd。外用0.05%新適確得乳膏2次/d,外涂于皮損位置。
治療組基于中醫辨證分型治療。(1)溫熱浸淫型:黃芩10g,黃連6g,山梔10g,生石膏30g,龍膽草10g,柴胡10g,生地12g,當歸10g,車前子10g(包),澤瀉10g[1]。(2)脾虛濕盛型:蒼白術各10g,陳皮10g,白芍10g,川樸10g,豬茯苓各10g,薏苡仁30g,冬瓜皮30g,澤瀉10g[2]。水煎服,1劑/d,250ml,分早晚2次服。
1.3 評價標準
比較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無效:患者癥狀未改善或者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3]。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0.0統計學軟件作為數據分析軟件,以百分數和例數表達計數資料,應用檢驗;應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組與參照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治療組患者的瘙癢癥狀消失時間、紅斑癥狀消失時間均優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治療組與參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37%,參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4.21%,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濕疹屬于中醫理論中“濕瘡”的范疇,基于患者的發病位置,其疾病誘發原因也會有所差異[4]。
比如針對于濕熱侵淫型患者,則其臨床治療中則需要以清熱、祛火、除濕氣為主。藥物組方中龍膽草具有清肝膽實火,下泄肝膽濕熱之功效[5]。山梔、黃芩能夠發揮瀉火解毒,燥濕清熱的效果。車前子、澤瀉導濕熱下行,能夠積極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脾虛濕盛型患者則是由于脾陽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所致,故而臨床治療中以溫陽化氣、利水滲濕為主。藥物組方中澤瀉的利水滲濕效果比較顯著,輔以茯苓等中藥材,能夠提升除濕的應用效果,白芍能夠改善患者的皮膚瘙癢、疼痛等臨床癥狀。
基于本次臨床治療研究結果來看,治療組患者的瘙癢癥狀消失時間、紅斑癥狀消失時間均優于參照組患者,且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37%,參照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4.21%,組間差異比較證實了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濕疹的價值,能夠保證臨床治療的效果,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
綜合上述觀點,相較于常規西藥治療的方式,基于中醫辨證分型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更加理想,能夠快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建議應用于慢性濕疹患者臨床治療中。
參考文獻
方治翔,何詠,鄧列華.糠酸莫米松乳膏聯合復方甘草酸苷片治療慢性濕疹臨床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4,06(15):104-106.
王麗,鄧起,常慧玲,等.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聯合水楊酸軟膏封包治療慢性濕疹臨床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藥,2014,05(14):1127-1129.
裴宇,萬軍,李龍學.當歸苦參丸聯合咪唑斯汀片治療慢性濕疹臨床療效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4(24):165+167.
丁惠玲,魏淑相,范崇帥,等.祛風除濕法治療慢性濕疹臨床療效觀察及對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06(16):367-369.
高彥煒,王貴濤,錢中央,等.復方氟米松軟膏聯合鹽酸西替利嗪片治療慢性濕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3,07(23):644-6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