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松

卡塔爾,這個1.1萬平方公里的海灣小國,正陷入一場外交危機。
6月5日,沙特、埃及、阿聯酋和巴林宣布與卡塔爾斷交;之后,也門、利比亞、馬爾代夫和毛里塔尼亞等國也相繼宣布與卡斷交,原因之一是卡塔爾對伊朗的態度溫和。
兩天后,伊朗首都德黑蘭遭恐怖襲擊,造成數十人死傷。雖然“伊斯蘭國”極端組織聲稱對襲擊負責,伊方仍指責沙特是襲擊事件始作俑者,中東地區的局勢更趨復雜。
年輕的卡塔爾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本·哈邁德·阿勒薩尼就此成為此次中東地區風暴眼里的關鍵人物。
同情穆兄會和伊朗被紛紛斷交
這次外交危機爆發得很突然。沙特等國在其官方聲明中,都特別提到了卡塔爾“煽動輿論、支持恐怖組織,千涉別國內政”等“罪狀”。斷交后,沙特等國停止與卡物資交易,禁止卡民航飛機使用其領空,要求卡公民在14天內離境。沙特還封閉了與卡塔爾的陸地邊界。這是卡塔爾唯一的陸地邊界。卡塔爾食品80%來自沙特等海灣鄰國。目前,伊朗已派出5架飛機向卡塔爾運送大批食品。
斷交事件的“導火索”是卡塔爾官方通訊社旗下網站5月底報道的塔米姆講話。當時,塔米姆在一所軍校的畢業典禮上發言說,伊朗是本地區和伊斯蘭教的中心所在,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智的”,他還表示,哈馬斯和真主黨應被視為抵抗組織,譴責美國和沙特對卡塔爾“支持恐怖組織”的指控。這些言論暴露了卡塔爾與中東多國的嚴重分歧。
事發后,卡塔爾方面立即否認這一報道,稱是由于黑客人侵、偽造了講話內容。不過。有部分阿拉伯媒體稱。塔米姆此前就曾在卡塔爾媒體上表達過類似觀點,質疑其是否真誠。
多國與卡塔爾斷交的原因,其實從其斷交聲明中可以看出端倪。一是對待穆斯林兄弟會(穆兄會)的態度問題。穆兄會堅持原教旨主義,同時又接受民選政治,其巴勒斯坦分支哈馬斯早在2005年就開始參與立法會選舉,埃及穆兄會又曾通過選舉上臺。由于其巨大影響力,沙特等國將其視為對統治的嚴重威脅。沙特、埃及、阿聯酋、巴林等國將其宣布為“恐怖組織”。但卡塔爾領導人受西方教育影響深,比較開明,資助和容留穆兄會流亡者,還通過半島電視臺讓他們對外發聲,這讓沙特等國難以忍受。埃及外交部在6月5日的聲明中指責卡塔爾支持穆兄會等“恐怖組織”。6月9日。四國聯合發布一份與卡塔爾有關聯的“支持恐怖主義者”名單,共有59名個人、12個實體,其中包括穆兄會精神領袖優素福·卡拉達維,以及受卡塔爾政府支持的慈善機構。卡塔爾政府稱此名單毫無根據。
另一個問題則是對伊朗的態度。伊斯蘭國家有遜尼派、什葉派之分,遜尼派陣營以沙特為首,與什葉派陣營伊朗、敘利亞對抗。孤立伊朗幾乎成為遜尼派陣營的統一政治立場。但夾在沙特和伊朗中間的卡塔爾,并不愿意觸怒伊朗,仍希望與之保持正常關系,原因之一是卡塔爾最主要的天然氣資源集中在緊鄰伊朗的北部氣田,雙方在經濟上聯系也較為緊密。但這種在海灣兩強間雙面下注的做法招致沙特及其盟友的不滿。
小國大外交,走自己的路,為沙特所不容
塔米姆為何要與阿拉伯鄰居們“對著干”?這要從卡塔爾這個國家說起。
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卡塔爾的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位居世界第十三位和第三位。得益于豐富的油氣資源。卡塔爾的人均GDP超過7萬美元,曾是世界上人均最富的國家。這樣的經濟基礎使得包括塔米姆在內的卡塔爾歷任統治者都有著更大的雄心壯志。
有人曾以“小國大外交”來形容卡塔爾的對外戰略。卡塔爾統治者非常關注本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與作用,頻頻在國際熱點問題中亮相。卡塔爾成立了蘇丹援助委員會等對外援助機構;積極調停蘇丹、黎巴嫩、也門等國的沖突,曾在多哈安排阿富汗塔利班與阿政府之間的秘密談判;是第一個出動戰斗機參與推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軍事行動的阿拉伯國家;敘利亞沖突發生后,卡塔爾成為敘反對派的大金主和外交支持者……
塔米姆是阿拉伯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1980年6月3日,他生于卡塔爾首都多哈,是前任埃米爾哈邁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的第四個兒子。塔米姆從小便受到父親的重點培養,在頗有聲望的英國私立舍伯恩中學和哈羅公學完成學業后,進入英國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學習,1998年畢業后返回卡塔爾,在軍隊中擔任尉官,2009年成為卡塔爾武裝部隊副總司令。歐洲留學的經歷使得塔米姆能夠講流利的英語和法語。
2013年6月25日,哈邁德突然宣布遜位,將王位傳給塔米姆。雖然卡塔爾無論是以面積還是人口而論,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國,但這位80后埃米爾并不甘心成為平庸的君主。即位之初,塔米姆便發表講話稱,他將繼續尋求卡塔爾在海灣地區所扮演的核心角色。2013年10月。他對海灣多國進行訪問,表明了在對外關系上卡塔爾所持的積極姿態。
雖然國家綜合實力遠不及沙特,但卡塔爾一直嘗試挑戰沙特在阿拉伯世界中的盟主地位,加之其對伊朗態度暖昧,使得沙特一直對這個海灣地區的“小伙伴”心存芥蒂。
之所以說卡塔爾具有大國雄心,還在于卡塔爾王室控制的半島電視臺幾乎完全按照西方模式運營,成為中東地區媒體的異類。在沙特等國看來,半島電視臺的存在是很大的輿論威脅,特別是在“阿拉伯之春”發生之時,半島電視臺起到了煽風點火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包括沙特在內的多國對卡塔爾“欲除之而后快”便不難理解了。
被特朗普“圍堵”
6月7日上午,伊朗首都德黑蘭的議會大樓和霍梅尼陵墓遭恐怖襲擊,造成12人死亡,至少40人受傷。“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在事后發表聲明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不過,就在襲擊發生后,伊朗革命衛隊發表聲明,指責沙特參與了這起襲擊事件,聲明稱,“這起恐怖主義事件發生在美國總統會晤某個反動的地區國家(沙特)領導人一周后,那個國家一貫支持恐怖主義”“他們參與了這起野蠻襲擊”。雖然沙特官方否認卷入德黑蘭恐襲事件,但無疑這起襲擊使得兩國本已緊張的關系更加充滿火藥味。endprint
彭博社引述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保羅·皮勒的話說,以反伊朗為主調的特朗普行程以及多國對卡塔爾的行動已經使得波斯灣兩岸的緊張關系升溫,德黑蘭的襲擊案使之更加惡化。
遜尼派與什葉派之爭、沙特與伊朗爭奪地區領導權、沙特的遜尼派“小兄弟”卡塔爾與伊朗暗通款曲都令本已紛繁的中東地區局勢更趨復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沙特是美國的傳統盟友,美國依托沙特等國在中東保持軍事存在,沙特借助美國力量遏制伊朗,在伊朗與美國關系尚未出現重大轉折的背景下,這無疑會令伊朗感到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出訪選擇沙特,展現了美國更加積極介入中東地區事務的態度。在“阿拉伯-伊斯蘭-美國峰會”上,特朗普指責伊朗支持恐怖主義,并呼吁“一切有良知的國家都必須為孤立伊朗而共同努力”,一個反伊朗的聯盟已經形成。塔米姆也參加了會議。但對繼續孤立伊朗的決定不滿。斷交風波發生后,特朗普承認,自己在訪問沙特時參與策劃了“圍堵”卡塔爾。
德黑蘭襲擊可能是一個突發事件,但其背后涉及包括沙特、伊朗、美國等大國的多方力量。德國《柏林日報》載文分析。伊朗和沙特在博弈中東的控制權。宗教和經濟的影響力使沙特以“伊斯蘭盟主”自詡,更是遜尼派各國眼中的“領袖”;而伊朗是什葉派主導的國家,一向以“什葉派權益捍衛者”自居。敘利亞沖突發生以來,伊朗在地區的影響力增大,努力擴展其在伊拉克、黎巴嫩和也門的勢力,試圖打造什葉派“新月地帶”。兩國明里暗里交鋒不斷。
表面看,沙特這次對卡塔爾祭出殺手锏,意在清理遜尼派內部門戶,但考慮到卡塔爾與伊朗的密切關系,不難理解其背后針對伊朗的用意。此外,卡塔爾的外交長期游離于沙特領導的海合會之外,此次多國聯手同卡塔爾斷交可以視為對卡塔爾的一次報復性打擊。從收拾“小兄弟”卡塔爾入手,不僅能夠鞏固海合會內部的團結,加強沙特的實力,還可以“借力打力”,削弱伊朗的力量。由于美國對伊朗所采取的敵視政策,這一舉動非常容易獲得美方支持,從而更加鞏固沙特在地區政治、宗教等事務中的主導地位,既“清理門戶”又“打壓對手”,可謂“一箭雙雕”。
接受科威特調解
其實,這已經不是塔米姆第一次面臨嚴峻的外交危機。2014年3月。沙特、阿聯酋和巴林三國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召回各自駐卡塔爾大使,抗議卡塔爾沒有遵守2013年11月通過的《利雅得宣言》,即各國不得干涉其他成員國內政原則。在科威特等國的斡旋下,各方在利雅得舉行特別會議,結束了這場外交危機。
顯然,此次外交危機比上一次更為嚴重,88歲的科威特埃米爾薩巴赫也再次扮演“救火隊員”的角色。6月6日,薩巴赫訪問了沙特第二大城市吉達,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就地區局勢進行磋商,并在當晚與塔米姆通了電話。通話后,塔米姆決定推遲對卡塔爾民眾發表的講話,避免進一步激化與其他海灣國家的矛盾。6月7日,薩巴赫在訪問了阿聯酋后于當天晚間抵達多哈。美聯社在報道這一新聞時特別選取了一張塔米姆與薩巴赫兩手緊握的照片,顯示在目前狀態下科威特與卡塔爾依舊保持了良好關系。卡塔爾外交部隨后發表聲明稱,兩國領導人就“重啟海灣地區的正常關系進行了交談”,暗示此次外交危機存在轉圜可能。有分析認為,在這次卡塔爾外交危機中,科威特并未與卡塔爾斷交,且表示愿從中斡旋,為卡塔爾同鄰國未來關系緩和創造了條件。
6月8日,卡塔爾外交大臣穆罕默德表示,卡塔爾不愿看到動用軍力來解決目前的危機。雖然卡塔爾方面一再表達了希望通過外交斡旋解決目前爭端的態度,但分析人士稱,目前仍然不排除在不斷的外交壓力下卡塔爾將激化與相關國家矛盾的可能性。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美方官員的消息稱,卡塔爾國防軍目前處于最高級別戒備狀態,卡軍方已將16輛豹式坦克從位于多哈的武器庫中取出,應對隨時可能出現更加惡化的地區局勢。
戰爭或是和平?危機考驗著包括塔米姆在內所有中東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