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麗
鐵觀音的風靡大概是從上世紀末開始的——沖泡后的天然蘭花清香飄浮在大小茶席茶會中,俘獲眾生。
說起鐵觀音的由來,要歸功于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名叫王仕讓的書生。為了進京應考,他在閩南安溪西坪南山蓋了一處書房,取名“南軒”,并在書房前搭建了一間茶圃,一邊寒窗苦讀,一邊種茶養家。
有一天,王仕讓讀書讀得有些疲倦,走出書房休憩。他邊走邊思考,突然被巖石旁的一棵茶樹吸引住了。那茶樹約有半人多高,芽葉肥厚發紫,葉緣橢圓,葉面平坦展開,與其他茶樹很不一樣。王仕讓頗費了一番工夫,小心翼翼地把這棵茶樹連根帶土移植到了自己書房前的茶圃中,精心照料。很快,茶樹在新環境中枝繁葉茂。
第二年春天,到了茶葉開園季節,王仕讓以“晨露初干、芽葉呈兩葉一旗”的標準采下了這棵茶樹上的嫩芽,單獨搖青炒制,泡飲之后,茶香四溢,滋味甘醇,沁人肺腑,令前來品茶的學友們連連稱贊。
乾隆六年,王仕讓進京趕考,收拾行囊時,帶上了這樣一罐茶葉。后來他高中進士,有緣得見禮部侍郎方苞,為表敬意,就把茶葉送給了他。方苞一嘗,大為贊嘆,很快又將這罐茶葉轉交內延進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只輕啜了幾口,就感覺唇齒留香、神清氣爽、通體舒暢,于是龍心大悅,當即詢問:“此茶何名?”在場的人都答不上來,乾隆就讓人拿來茶罐,取出茶葉,親自閱看。只見此茶色澤烏潤呈鐵色,外形猶如觀音,放在手心,似有鐵的重感,遂賜名“鐵觀音”。從此,鐵觀音的美名不脛而走,安溪便成了鐵觀音的發源地。
慢慢地,鐵觀音茶樹被廣泛移植,人們喜歡上這種發酵度較高,又經過炭焙,溫和不傷胃的茶。因為出產量不高,品質上乘,鐵觀音被視為烏龍茶(青茶)中的極品。
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出現了一種輕微發酵的新鐵觀音。
當時,安溪一個張姓茶師將家鄉的鐵觀音茶種帶到了臺灣的木柵樟湖區,在此開辟茶園。或許是因為這里的土壤與安溪的相似,種于此的鐵觀音品質也相當不錯。為了適應當地人的口味,張茶師的后人將臺灣鐵觀音的加工方式進行了改良,發酵和烘焙程度較輕,保持了青翠的外形和鮮爽的口感。這種烏龍茶更接近綠茶,進入市場后很快就有了一批年輕的追隨者。上世紀90年代,臺灣人創立了一家茶企,經營臺灣的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文山包種等輕發酵型烏龍茶。由此,臺灣鐵觀音名聲大震,暢銷至今。
與此同時,安溪人在家鄉的茶園里堅持制作傳統的鐵觀音。“鐵觀音始祖”王仕讓第十三代傳人王輝榮,如今仍嚴格遵循著祖傳的生產技藝,用手工生產鐵觀音茶,十道工序一道也不少。他堅信:新茶客們在成長,老茶客們在回歸,市場會漸趨理性,傳統型鐵觀音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