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李軍改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融資能力分析
汪群,李軍改
(銅陵學院,安徽銅陵244061)
融資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過程中無法規避的問題。提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融資能力的建議包括改善以合肥為中心的金融生態環境;開展金融創新,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創建多門戶融資平臺;加強金融交流與合作。
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融資能力;金融創新
隨著安徽省產業布局不斷整合,跨地域承接產業資本流動趨向越來越顯著。由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產業競爭的加劇,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中小企業的轉移。皖江城市帶地處江淮平原,內有黃金水道,水路交通便利,緊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有著承接產業轉移良好的區位優勢。同時這也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要契機,安徽省應該充分利用這次產業轉移的契機,加快省內產業轉型,縮小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
(一)招商引資成效明顯
2011-2016年,示范區各市實際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連年增加,但增長速度趨于下降。2016年,示范區在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3 892個,實際到位資金5 891.5億元,增長14.3%,比全省高1.4個百分點,拉動全省增幅9.3個百分點。其中,在建10億元以上項目381個,占全省66.1%;引進省外投資項目三次產業到位資金比達到3.7:60.5:35.8;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到位資金2502.4億元,占全省72.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3.6億美元,同比增長11.3%,比全省高0.9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壓力較大,在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2 713個,到位資金3 033億同比增長12.3%,增幅比全省低1個百分點,其中,在建10億元以上項目285個,占全省68%;引進省外投資項目三次產業到位資金比達到5.4:64.6:30;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到位資金1 461.7億元,占全省76.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5.8億美元,增長8.6%,增幅比全省高0.1個百分點。
表1 示范區各市信貸融資情況
(二)融資連年上升,信貸融資態勢保持良好
融資態勢保持良好,2016年,示范區新增貸款和直接融資總額4756.39億元,占全省總量的74.7%,比上年同期多增1 442.73億元。從信貸投放來看,截至12月末,示范區本外幣貸款余額18 835.06億元,占全省72%;全年新增貸款2 437.29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80.68億元。從總體看,示范區主要依靠銀行信貸間接投資,直接融資比重較低,這可能會導致產業轉移融資成本較高,影響產業過程中融資的順利實現,而且示范區轉入的產業大多數為中小企業,這難免會給這些企業帶來較高的融資成本。
(三)直接融資再創新高,“雙核”城市作用更加明顯
2011-2016年區域各市直接融資額連年上升。2016年示范區實現直接融資2 319.1億元,占全省77.8%。2016年下半年,示范區實現直接融資1570.84億元,占全省79.6%。雖然示范區平均全年直接融資指導性目標完成進度良好,但各市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其中合肥和蕪湖直接融資額較大,并且增長較快,而銅陵、安慶、宣城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直接融資不平衡。
表2 示范區各市直接融資情況
(一)產業轉移中融資能力的影響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
產業轉移不僅要考慮資金的來源,而且要考慮各種融資方式財務風險的大小和資金成本的高低以便選擇最佳融資結構。承接地產業資本結構受到當地金融市場水平的影響,產業轉入地經濟狀況又會影響當地金融行業服務水平。因此,產業轉入地經濟水平變化會導致當地產業承接融資結構和方式的改變,進而影響產業轉入地企業資本來源。所以,承接產業轉移地區經濟發展會影響當地產業融資市場,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企業最佳融資結構的調整。產業轉入地經濟越是落后,金融市場越不發達,資金來源渠道就越少,區域經濟越發達,相應的金融市場就越發達,融資就越方便。
2.融資渠道的多樣性
融資渠道能夠幫助產業轉入地企業找到資金來源,為當地產業轉移提供必要的資金,加速當地資金流動。承接產業轉移的資金來源有原有企業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兩種渠道,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產業只依靠企業自身資金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所以,產也轉移的資金主要依靠轉入地的融資,融資渠道越多,產業轉移就可以及時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相反如果資金不到位,則會限制產業的轉移。
3.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
金融體系主要包含當地金融行業發展狀況,市場信息透明度,金融服務質量。在一些金融市場比較完善的國家,如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產業轉移融資的渠道暢通,金融市場完善,這些國家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可以快速籌集到所需要的資本,相對金融體系落后的國家,產業轉移過程中資金更容易籌集。金融市場信息的不完善也會影響企業的融資方式,信息的透明容易造成企業沒法及時了解金融市場實時動態信息,從而影響籌資方式的選擇。金融生態環境也直接影響到產業轉入地資金運轉,金融生態環境水準越高,越有利于促進區域資本流動,實現地區資本的充分利用。承接地金融產品市場的完善程度也會影響當地產業轉移資本的來源;產業鏈上下游資金無法充分利用,就會限制產業轉移資本來源。
4.政府融資平臺的作用
政府對金融機構融資平臺的支持有助于產業轉入地加速產業資本流動,提高資金利用率。產業轉入地雖然有許多閑置土地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但是沒有充分開發這些資源的資本和必需的設施。政府融資平臺的創設,可以將示范區內閑置的土地和勞動力作為資本金,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抵押貸款。利用銀行抵押貸款加強皖江地區金融配套建設,為產業轉移構建多渠道融資平臺。過去產業轉移資金來源容易受到政府財政收入的影響,影響產業轉移資金籌集的及時性。通過改建當局融間接融資體系,減少當地產業對政府的依賴,產業轉移實現自由化。發揮產業轉入地當局在融資平臺建設中的中間人作用,為產業轉移做好相關的配套服務。
(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融資體系的發展
1.金融體系日趨健全
自從示范區成立以來,經過不斷努力發展,產業轉移支持政策不斷完善,金融市場水準不斷提高。蕪湖市自示范區成立以來金融體系發展良好。5年以來先后創立、利用外資成立6家金融機構。目前,全市現有4大類金融機構53家。這其中包含19家銀行金融機構、1家非銀行金融機構、證券信托機構8家,保險典當機構25家;小額微貸行業29家,典當行業12家,三大類金融行業70多家,總投資額3.6億元。除此之外,示范區的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隨著全省股權分置改革之后也得到相應的發展,資金不斷積累,投放貸款數額不斷上升,運營機構數量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投資、省級以上保險機構超過200家,為安徽省經濟發展與產業轉移提供強力的資金后續貯備。目前,在省內已經初步形成產業一體化、區域協調化、功能較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為皖江示范區產業轉移資金來源提供強有力保障。
2.融資模式不斷創新
自從示范區成立以來,省內第一家獲國務院批準的“皖江物流產業投資基金”募集的50億元已經到位。2011年7月,蕪湖市經銀監會批準成立了國內第一家非省會城市租賃機構,注冊資金30億元。這些金融機構的發展將極大推動當地金融資本流動,為本區域內各市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多渠道融資。最近幾年,安徽省典當業、小額融資租賃市場成長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主流融資渠道不可缺少的成分。推進融資租賃等金融業的發展,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利于解決融資渠道少,融資成本高等問題,同時可以轉變產業轉移融資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為著力解決制約產業轉移過程中融資的突出問題,應進一步支持融資租賃、典當行業做大做強,更好地發揮其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資金支持、健全社會融資服務體系的積極作用。
3.融資服務創新步伐加快
為了切實改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融資服務效率,從2010年以來,示范區內通過服務模式創新專門成立了支持中小企業的專門金融機構,并為這些機構提供設施、人員、資金支持。如中信銀行創新“信貸工廠”融資模式,這一模式大大縮短了過去產業融資審核的時間;從而可以及時為產業轉移提供資金支持。建行在貸款服務模式創新中推廣中小企業組合貸款、組合擔保,這些融資模式的創新進一步緩解了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困難,有助于解決產業轉移資金不足問題。之后又推出聯貸和聯保業以及銀行商業承兌匯票等多種貸款方式,進一步滿足產業轉移資金需求。徽商銀行為了解決異地企業原屬地資信評級不能共享的問題,利用網絡平臺建立網上審批系統,允許原屬地資信狀況良好的企業為異地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同時徽商銀行通過對資信狀況良好的企業整條產業鏈實施不間斷動態觀察,給予產業鏈融資薄弱的轉入產業提供“授信”支持,切實解決產業轉移異地貸款成本高、融資不方便等問題。除此之外,在產業轉移趨勢深化的背景下,各類金融機構不斷改革貿易和擔保融資方式,又進一步為皖江地區各市承接產業轉移提供后備資金支持。
(三)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存在的融資問題
1.金融市場環境質量不高
產業轉入地資金的利用率會受到當地金融體系環境質量的影響。地區金融環境質量越高,有利于加速資金流動性。安徽省與北上廣地區金融市場環境質量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全省GDP金融相關率為2.41,與北上廣經濟發達地區相差甚遠,甚至落后全國0.82%。而且安徽省的GDP和年末存貸款余額業與北上廣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實力后勁不足。這些現象都表明安徽省金融生態環境質量有待提高,省內資金流動性差,資金利用率低,短期內難以滿足示范區產業轉移流動資金的供應。同時北上廣與安徽省的金融市場環境水準和金融相關率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內生產總值與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差距也比較明顯,加上皖江示范區創立時間并不長,金融發展起步晚,限制了區域內金融的發展,從而間接影響安徽省金融市場生態環境質量。
2.產業鏈融資薄弱
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轉入的中小企業可以借助整條產業鏈的整合,通過上下游產業鏈資信狀況良好企業的信貸擔保獲得銀行融資支持。由于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產業的轉移步伐不斷加快,在產業轉移過程中通過資金鏈的整合會在產業轉入地形成諸多新的產業鏈。但皖江示范區承接的產業大多數都是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產業鏈的整合并不是很完善,原屬地的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融資信息無法確切辨認。從而不利于充分利用產業鏈上下游資金,造成資金閑置浪費,延緩產業轉移。
3.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結構不合理
自2010年以來,皖江城市帶主要依靠從銀行的間接貸款融資,各市股權融資少且發展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比例相差甚遠。加之皖江城市帶金融配套設施并不完善,這可能會使示范區各市在承接產業轉移時面臨融資成本高,還貸風險大等問題。加之近年國內經濟面臨下滑,市場風險難以預測,增加了各類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和貸款壞賬,使得貸款成本提高,貸款程序復雜,融資時間延長,這些都會限制地區產業轉移的順利實現。安徽省地處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省內地區金融政策并不完善且發展不平衡,加之省內上市公司配套體系不完善,以發行債券、股票直接融資上市的企業少,使得那些轉入的中小企業不得不依靠以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模式,增加中小企業公司上市的成本與風險,所以這些轉入的中小企業寧愿選擇融資成本較高的以銀行為中介間接融資模式。
4.缺乏金融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與金融體系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示范區各市在參與安徽省周邊地區金融一體化過程中比較落后,與安徽省周邊地區的金融交流合作缺乏。特別是產業轉移中的中小企業缺乏與母公司在融資方面交流,主要依靠轉入地當地的金融支持,這使得各企業之間難以掌握實時動態的融資信息。而且,由于缺乏異地金融合作與交流,在產業轉移之前,原有企業在原產地的資信評級和使用記錄不能實現異地共享,這可能會限制以銀團貸款、集團授信等融資模式為產業轉移提供資金來源的企業在產業轉移時難以及時獲得足夠的資本,制約了省內各市承接該省周邊產業的融資能力。
產業跨區轉入需要資金支撐,沒有后備資金,承接地的相關配套設施落實不到位,就會制約承接地產業融資能力。主要針對各市的示范區在產業承接中融資能力分析,發現本區域各市融資雖然有著一些區位優勢,但還存在一系列不完善因素,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制約產業轉移過程中所需要資金的來源,從而間接影響產業轉移的順利實現。因此,為了提高示范區各市承接地的融資能力,讓示范區各市充分抓住契機,成功實現產業轉移。本文主要有針對性的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善以合肥為中心的金融生態環境
合肥作為安徽省省會,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并且作為皖江城市帶的一員,其為其他各市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提供著融資來源,但在核心城市方面,合肥與其他省會城市在融資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安徽省各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該抓住契機,充分利用戰略優勢,建立環合肥、蕪湖的金融中心。充分利用“雙核城市”優勢帶動環周邊城市的金融發展。此外可以著實利用戰略優勢改善各市金融基礎設施。充分發揮銀行在融資過程中的金融服務的作用,吸收居民、企業置資金用于當地的金融支持,同時也可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利用我國雄厚的外匯儲備吸引外資銀行,為示范區金融市場注入金融活力。
(二)開展金融創新,拓展直接融資渠道
加快小額信貸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和擔保公司建設步伐,擴大資本金規模,提升服務小微企業及“三農”水平。創新信貸抵押模式,資產證券化,探索試點發行資產抵押債券、集合債券等債券新品種。充分發揮合肥、蕪湖雙核主力軍的優勢,完善示范區內上市公司配套政策體系,解決上市公司融資難,成本高等問題。建立健全以中小企業直接融資的融資機制。同時加大對非上市公司股權、債券投資支持,鼓勵保險,信托,證券、基金直接融資平臺的搭建。完善金融體系融資配套設施,降低產業轉移直接融資成本,創新直接融資模式。
(三)創建多門戶融資平臺
搭建示范區內各市縣區融資門戶,推動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商業化轉型。增加上市公司運營資本,探索資產證券化途徑,創新項目融資,爭取間接融資,擴大直接融資,充分利用民間資金和外資,努力提高轉入企業投融資能力,切實為產業轉移創立多門戶融資渠道,解決轉入企業平臺融資能力低的問題。
(四)加強金融交流與合作
皖江示范區成立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各市金融與發達地區仍然有差距,金融相關率水平低,這些都說明皖江城市帶各市缺乏相應的金融交流與合作。增強各市之間的金融聯系有助于縮小示范區各市金融體系不平衡,協調地區金融平衡。為此,一方面各市之間可以加強各市之間交流與合作,共同利用各自的優勢構建融資平臺。除此之外,示范區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積極開展與省外發達的金融機構合作,提升各市金融服務水平。省外特別是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金融起步早、金融發展體系完善,金融機構機制更加合理,與這些金融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可以為示范區提供先進的經驗,提高本區域各市的金融綜合設施。
總之,由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產業競爭的加劇,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中小企業的轉移。但各個示范區目前還不夠成熟,金融市場環境是影響皖江城市帶融資能力的重要因素,總體來看,皖江城市帶地區金融市場環境質量不高,金融體系和各項制度還不完善,金融創新工具運用的還很欠缺,融資主體的金融創新意識不足,與北上廣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還存在著影響產業轉移的不完善因素,相關的配套設施有待改進。
[1]甘泉,劉瀟瀟.地方政府投融資模式研究綜述[J].時代金融,2013(26).
[2]任新建.上海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投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3).
[3]張亨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的優勢與對策——基于我國產業轉移的特點及趨勢的思考[J].西部論壇,2014(1).
[4]丁兆君.地方政府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管理體制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4(12).
[責任編輯:胡冰]
F83
A
1005-913X(2017)09-0114-04
2017-05-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SK2015A172)
汪群(1972-),女,安徽舒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財理論與方法;李軍改(1979-),女,石家莊人,講師,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