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特”向“綠”量質雙升吉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呈現新特色
2017年,吉林省按照“中央1號文件”要求,結合實際,走出了一條具有吉林特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
吉林省榆樹市八號鎮北溝村是農業部認定的全國棚膜蔬菜一品村。全村共建有5個棚膜園區,共有蔬菜大棚836棟。主要蔬菜品種有黃瓜、西紅柿、豆角、食用菌等,年產蔬菜近6萬噸,年產值近億元。每棟大棚春秋兩季可產蔬菜58噸,實現純利潤8~10萬元。
據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占文介紹,2014年村里的大棚戶組織成立了金土地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合作社負責建設用地協調、融資貸款服務、無害化生產、生產資料零利潤購銷服務、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產品信息發布等事宜。2015年,金土地合作社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實現了春菜北運、秋菜南運,銷往全國30多個城市和地區,部分蔬菜還出口到俄羅斯。北溝村通過大棚蔬菜種植每年帶動轉移安置勞動力5000余人,每名勞動力實現增收1萬元以上。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6萬元,其中棚膜蔬菜收入占80%以上。
北溝村棚膜蔬菜的發展是吉林省棚膜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5月9日,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棚膜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全省要新建棚室140萬畝,其中,100萬畝是經濟實用簡易棚。簡易棚主要是指在農民房前屋后建設的非標準、小規模的棚室,農民管護方便。對建設蔬菜大棚用的生產資金吉林省給予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等政策支持。
在吉林省,發展一畝棚膜經濟相當于1公頃玉米的收入,平均一畝棚室收入可達3~5萬元。棚膜蔬菜生產已經北移,品種也向瓜果、食用菌、山珍、花卉苗木擴展,經營方式也由傳統的“提籃小賣”向采摘、休閑觀光、農趣體驗等方面轉變。銷售模式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運營,效益十分顯著。目前,全省標準化溫室大棚已經發展到114萬畝,規模化園區470個。吉林省為農民算了一筆賬,全省到2020年新增140萬畝棚室,平均每畝收入1萬元的話,就可以增收140億元,帶動70萬人就業,年人均收入2萬元,相當于全省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2017年,吉林省明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的方向。一是打造全國玉米核心優勢產區。全省以中部25個縣(市、區)為重點建設優質玉米生產核心功能區,圍繞口糧化、主食化,重點打造鮮食玉米品牌,開發玉米食品粗糧細作產品市場,提高綜合效益。在敦化市等4個國家試點縣實施玉米大豆輪作100萬畝。今年全省調減籽粒玉米累計達到500萬畝。二是打造“吉林大米”優勢產區。今年新增水田面積50萬畝,全省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突破1250萬畝。三是打造“吉林雜糧雜豆”優勢產區。在西部易旱區重點發展特色優勢產品生產,打造全國重要的雜糧雜豆優勢產區和集散中心。四是打造優質安全畜產品優勢產區。今年,全省新改擴建規模養殖小區500個,新增畜禽飼養能力3000萬頭(只),新增屠宰加工能力200萬頭(只)。糧改飼面積達到100萬畝。五是加快發展設施農業。今年,全省新建改建棚室5萬畝、規模化棚膜園區30個。集中打造“吉林食用菌”品牌,大型標準化示范園區發展到20個,食用菌產量突破130萬噸。
今年全省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215萬畝,集中打造8個10萬畝片區。重點支持建設花生、馬鈴薯、大豆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和白城燕麥、洮南紅干椒產業園,打造前農示范區、長吉展示區、華僑農場示范園。如今的吉林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當地產的新鮮蔬菜,聞到市場里的瓜菜飄香。
2017年,吉林省白城市燕麥種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全市落實燕麥種植面積30萬畝,近期目標100萬畝,遠期目標1000萬畝。
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稱的白城市,周邊地區沙化、鹽堿化耕地多,退化草場面積大,為燕麥種植推廣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全國燕麥蕎麥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白城市農科院院長任長忠介紹:“通過種植對比,白城市燕麥耐干旱能力比較強,只要苗出了,十天半個月不下雨,即使在沙土地上也照樣生長。農科院選育出適合白城地區生長的燕麥新品種,從出苗到成草是65~70天,一年可收獲兩季燕麥。1公頃中等地塊,平均每季可收燕麥4500斤左右,市場價每斤1.5元,每季燕麥收入在6750元,每季每公頃地平均產7.5噸飼草,每噸市場價是1400元,每季飼草收入1.05萬元。兩季燕麥收入1.35萬元,飼草收入2.1萬元。去掉兩季種地成本7000元,1公頃燕麥一年純收入在2.75萬元。“從這筆賬來看,在白城市種植燕麥的收入要遠遠超過種植玉米的收入。”任長忠說。
吉林省的特色產品不但有燕麥,還有雜糧雜豆、人參、林蛙、木耳、鹿茸、靈芝等多個產品。2017年,吉林省重點抓好蔬菜產業提升、人參產業振興、食用菌產業提速和“特產之鄉”建設工程,全省園藝特產總產值計劃實現1750億元,同比增長9%以上。其中人參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18%以上。
在抓好人參產業振興工程上,吉林省重點支持人參6個良種繁育基地、10~20個非林地種植人參示范基地、10~20個“長白山人參”品牌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重點企業加快人參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系列開發,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做好“長白山人參”品牌建設高端策劃,確保“長白山人參”品牌公眾認識度和市場競爭力的大幅度提升。完善人參追溯系統,做到產品、產地、種植者、加工者及生產過程全面可追溯。
吉林省以“特產之鄉”建設為抓手,推進各產業和項目向優勢區域集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培育食用菌、花生、葵花等特色高效主導產業,著力推進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加快形成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知名度高、經濟效益好的“特產之鄉”。全省把“特產之鄉”與省級特色示范城鎮和國家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起來,突出專業產品基地、精深加工、產地市場等綜合能力建設,把“特產之鄉”打造成區域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小鎮。截至目前,已認定全省“特產之鄉”數量達到19個。
吉林省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首批生態建設試點省份之一。東部長白山區峰巒疊嶂,林海茫茫,是東北地區功能最強的“生態綠肺”,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的“三江”之源。還是“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主產地,人參產量占全國85%、占世界70%,鹿茸產量占全國1/3以上;中部平原沃野千里,江河縱橫,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帶之一,地處“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西部草原遼闊,湖泡相連,擁有廣袤草原和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等大面積濕地,是丹頂鶴等珍稀鳥類的棲息地,是吉林省的重要生態屏障,這里畜牧業發達,盛產雜糧雜豆、瓜果、水產品。
吉林省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全省林地面積9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3.9%。全省擁有耕地703萬公頃,人均耕地3.05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多年來,糧食人均占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單產等多項指標始終位居全國前列。吉林省還是全國羊草草場分布中心和中國北方牛羊生產基地。吉林省發展“三品一標”條件獨特、優勢突出。到2016年末,全省“三品一標”產品達到1593個,其中:綠色食品628個,有機食品97個,無公害農產品85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5個。“三品一標”面積1036萬畝。2017年工作目標是新認證“三品一標”產品400個,基地面積達到1150萬畝。
吉林省在“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實施“五個一”工程,即培育100個有規模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100個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綠色、有機農產品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影響力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形成一批地域特色鮮明、上下游產品配套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集群,建立一套全程監控可追溯的綠色、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以做大做強生態農業為軸心,立足生態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用現代企業發展思維謀劃綠色農業發展,走產業化、集群化發展之路。吉林省委、省政府把綠色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作為拉動農業生產轉型、產業擴能升級、產品提質增效的引擎,實現質和量的再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