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文
在德國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城鎮之間,沿著傳說中的“浪漫公路”開車,游客可以欣賞到郁郁蔥蔥的山林、葡萄園和風景如畫的村莊。
靠近一點,就會觀察到一些散落的工廠建筑。再仔細看,會發現巴德梅爾根泰姆和韋爾特海姆這兩個歷史悠久的城鎮之間散布著大批中小企業。
曼海姆應用科技大學管理教授溫弗里德·韋伯說:“你很難從這些公司中發現世界級的公司,它們僅僅存在于這些山丘和山谷之間。”
韋伯對這些家庭經營的中小型公司抱有極高的熱誠。他的祖父是一個鐘表制造商,上世紀五十年代時,在日本公司的強勢競爭下破產。韋伯說,他的任務是講述這些公司背后的成功故事。
韋伯在世界各地參加演講,接待來自韓國和中國的商務代表團。“我告訴他們不要去柏林,而要到德國南部這個農村來,”他說,“與本地稀少的人口不成比例的是,這里高度集中著一批世界級的中小企業。”
德國約有99%的公司屬于中小企業,數量約為330萬家。一般來說,員工人數少于500人的公司被歸類為中小企業。但從廣義上講,這是一種商業觀念。“在德國,很多中小型公司從一開始就從事出口貿易。”韋伯說,“他們一直走在創新前沿,發掘商業價值,然后銷售到其他國家。”
其中最成功的公司甚至在商業價值領域成為世界市場的領導者,韋伯說,它們才是“隱藏的冠軍”。
韋伯認為,這就是德國的出口實力所在。“在全球500強企業中,德國企業只有28家,但在中小企業榜單上,我們占據了48%的名額。”
身材苗條、留著黑色短發的加布里埃拉·科尼格是Koenig&Meyer的總經理。這家公司就是典型的“隱藏的冠軍”,主業是制作音樂和麥克風架。如果你從事音樂工作,你就可能使用過他們的產品。
科尼格介紹了這家公司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初,她的祖父和商業伙伴一起在德國東部創建了這家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們搬到了德國西部的韋特海姆。科尼格是公司第三代負責人。
科尼格帶著筆者走進一個充滿嘈雜聲音的廠房,里面都是綠色的金屬打擊機。她說:“所有的生產過程都在這間廠房里進行,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控制每一步,確保最好的出品質量。”
出口一直都對德國中小型公司至關重要。“20世紀50年代,Koenig&Meyer就參加了法蘭克福第一屆展會。”她說,“在那里,我們找到了第一批國際合作伙伴。”
現在,Koenig&Meyer的3家工廠只有280名員工,營業額卻達到3.8億歐元(約合29.8億元人民幣)。約60%的產品出口到全球80個國家,其中歐洲的銷售額占70%。
科尼格介紹,Koenig&Meyer的產品比競爭對手的廉價產品定價貴15%~20%,但客戶依舊買單。“這是否得益于歐元的疲軟?”科尼格說:“這是肯定的,歐元疲軟刺激了銷量,就像所有其他德國出口企業一樣。”
由于出口遠遠超過進口,德國備受貿易伙伴的批評。去年,德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驟增了近3000億美元。外界普遍認為,過去十五年的工資限制、勞動力市場和福利改革都讓德國企業更具競爭力。
針對德國的另一個批評是國內投資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敦促德國政府在基建項目上投入更多資金,這將鼓勵德國企業投資基建項目,重新平衡其全球貿易。
不過,韋伯說,盡管這些中小企業在出口上取得成功,但依舊面臨挑戰。其中一個問題是企業的繼承,比如科尼格就沒有孩子,但她堅持公司將由家族運營。
另一個挑戰是尋找技術足夠熟練的員工,Koenig&Meyer通過學徒計劃來訓練員工,但科尼格表示,現在越來越難找到愿意加入公司的年輕人。
雖然德國的中小企業創新力強,像Koenig&Meyer每年會推出20~30種新產品,但這里比不上美國硅谷。韋伯說,德國IT業創業人數少,創業資本也不多。不過,他認為前景依舊是樂觀的。“可以這么看,我們的資本更有耐心”。
韋伯表示,德國的中小企業也有值得大企業學習的地方。“我認為,未來的大公司多多少少會像德國的中小型公司一樣,更腳踏實地、更有責任感、管理更扁平、勞動方式更靈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