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葛揚
摘要:隨著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江蘇省的產業結構開始優化調整,同時也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人才供需配比并不平衡,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存在一定壁壘。文章分析了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需求和供給現狀和結構,從培養機制完善、校企合作、財政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提出建議,為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供需;產業結構優化
一、 引言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雖趨勢良好,經濟總量在世界前列;卻仍在發展過程中經濟結構和經濟效益、發展數量和發展速度矛盾突出,發展不和諧、不平衡,政府也意識到繼續依賴于靠環境犧牲、資源消耗和廉價勞動力的低效益經濟發展模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面臨的所有問題并繼續平穩健康的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在這一背景環境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2009年在國內被正式提出,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初步擬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七大重點發展領域。與此同時,以繼續做大做強高技術產業為前提,加深新興技術與新興產業的融合,逐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支柱性、先導性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經濟高速發展。但是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以及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暴露了目前江蘇省產業的“偽高端化”、“同質化”、“低效化”、“不可持續”等問題。2015年江蘇省經信委公布了江蘇省化解過剩產能項目26家企業、淘汰低端落后產能項目67項。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省水泥、鋼鐵、船舶、稀土能耗較高,因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占據科技制高點將是我省的當務之急。2017年《“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發展報告》顯示,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由56家增加至81家,位居全國前四。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非常規、非傳統、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人才有高度的敏感性和依賴性,人才無疑是推動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同時也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也對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研究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人才供需的優化組合,是亟待解決的戰略性難題。
二、 文獻綜述
在高科技獨占鰲頭的21世紀,深度融合了新科技和新產業的戰略新興產業無疑成為了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可以從以下兩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定義。一方面從產業角度來看,該產業是中國經濟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必須存在的元素,會成為今后的支柱型行業,對完善我國經濟產業體系,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傳統行業的轉型等方面提供有利的環境。另一方面從科技角度來看,該產業是新時代科學技術和新興行業融合后的綜合性產業,不僅符合21世紀經濟發展理念,而且順應大眾需求,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人才發展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文獻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來源于1962年美國羅斯托提出的“新興產業”一詞,他認為核心發展行業、邊緣發展行業、衍生發展行業是促使經濟發展的三大塊。在這三大行業中,新興產業即與核心發展行業相對應,能夠帶來更高的生產率。他認為新興產業的特點是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1991年赫希曼基于羅斯托的研究,指出在新興產業成長速度很快,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非常明顯。應選擇對國家整體產業結構有重要推動作用的產業作為新興產業。1997年波特指出新興產業的影響因素包括消費者偏好、企業成本、技術革新等,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原材料的可獲得程度等。1990年Trajtcnberg提出新興產業應該基于比較優勢理論進行篩選和劃分。2007年佩雷斯指出技術創新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包括萌芽、突變、協同、發展等幾個時期,而這四個階段會影響到人力資本的供需結構。在萌芽階段新的技術將會出現,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量變產生質變,隨著而來的是政府和市場了“兩只手”參與進來并發揮作用,最后隨著產業規?;l展,經濟增速放緩?!靶屡d產業”傳入國內后,加以演化變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內主要學者認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度偏低、單個企業規模較小、規模結構效率較低、處于產業鏈低端(李傳喜和胡筱瑜,2013)。在本來應該依靠技術創新與科技進步的高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仍出現對低素質勞動力的依賴,對政府補貼的依賴等問題(姜達洋和李寧,2012)。國內很多戰略性新興產業盲目追求所謂的高端,卻過多集中于相關高端產業諸如原材料制造、裝配等低端環節,經濟效益層次與產業層次并不吻合(姜達洋和李寧,2013)。為避免我國剛起步的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業”,可以從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服務鏈和生態鏈角度,利用內需市場吸收全球高級生產要素,促使企業加入GVC(全球價值鏈)(劉志彪,2012)。
2.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研究?;趯鹇孕孕屡d產業的研究,得出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技術革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生革命性變革的動力,而技術革新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能夠將知識創新轉化為技術創新的是人。國內學者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的文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人力資本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要性。2010年馮長根指出專業的技術人員的供給不足是阻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體系應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扶持政策。2012年陳海平認為人力資本是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一環,直接影響知識向技術的轉化,因此要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建設。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問題。從人才需求角度來看,人才激勵度不夠(陳海平、張明磊,2012),同時人才政策從宣傳、優惠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不到位(陽立高等,2013),過度偏重人才使用而忽略人才培養(王麗,2012)。人才培養機構(如高校)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人才結構不合理,導致結構性失業(朱瑞博、劉蕓,2011),加上人才服務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高技術人才流失嚴重。三是戰略新興產業人才發展對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短缺問題,尤其是缺乏既具備高新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深厚知識底蘊的復合型人才,可以通過價格和數量變化來判斷人才市場發展趨勢(李博等,2006)。應當推進智能教育、培養創新能力、改革科技獎勵制度等措施(范柏乃,2000)。高素英(2010)將人才劃分為一般和高層人才,運用VAR模型及方差分解分析了不同層次人才與區域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endprint
三、 戰略性新興產業與人才供需分析
隨著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尤其對于技術型人才需求進一步擴大。這就要求人才的供給要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無縫對接。但是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匹配人才的相對短缺。
1.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確定為七大產業方向,主要包括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是基于技術創新,并能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推進作用。因此該類產業對于人才的要求要高于其他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特點應是具有高、精、尖技術的人才,其必須具備高效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
首先,具備扎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等特征,對于此類行業的人才培養主要依賴于高等教育機構,如大學、研究所等。因此對于高等教育機構的專業設置與師資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所培養的人才不僅要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同時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是將知識創新孵化并轉化為技術創新,是理論知識向實踐操作轉化的動態過程。并且該產業的技術的發展、應用與操作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需要科技人才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和研究方法,適應產業的變化。第二,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基于高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新技術層出不窮,不斷更新,就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首先能適應產業對技術的不斷升級和完善,同時能夠消化和吸收最新的技術。第三,具備復合型背景及良好的職業素養。包括較強的心理素質、職業素養及責任心,并具有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
2.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供給研究。根據2015年度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江蘇省2015年新增專業技術人才50.43萬人、高技能人才29.53萬人,新入選國家“外專千人計劃”6人,累計24人,新入選江蘇“外專百人計劃”30人,累計57人,新入選國家“千人計劃”213人,引進海外留學回國人員7888名,獲得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共2名外國專家,江蘇省“江蘇友誼獎”獲獎外國專家20名,海外人才居住共發放97個。同時新建國家級、省級博士后工作站、留學人員及博士后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表1)。2015年江蘇省高技能人才占全省人才總數的1/4,目前高技能人才主要服務的領域偏一、二產業,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剛剛興起,對口的高技能人才可能出現供給不足,三產的高技能人才相對缺乏。
高等教育機構、研究院所作為高技能人才的輸出大戶,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調整相關專業設置,同時高等職業學校也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2015年增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的高等職業學校超過75家,并加大師資力量投入(表2)。
目前,江蘇省政府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供給與需求仍不平衡,人才需求與供給的質量匹配度有待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主體在專業設置和師資力量等方面有待改進和提升,人才供需機制尚不完善。
四、 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供需機制政策建議
1. 統籌規劃,完善機制?;趹鹇孕孕屡d產業人才供需研究,得出目前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最大的問題在于創新動力不足。創新動力的來源還是創新人才。也即表明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人才供給不足。高級創新人才的示范作用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要統籌規劃,完善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門人才培養機制。首先,高等教育機構、研究院所要通過科學的調查研究分析未來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趨勢,以此作為參考和指導,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相關專業,并培養對口的高質量師資。并建立長效的人才需求和供給趨勢研究機制。其次,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引進國外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缺人才。最后,戰略性新興企業應與政府、高等教育機構、科研院所形成互動機制。企業應定期反饋急需專業人才清單,使得政府與高校有的放矢,并在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科研院所培養和輸送人才之后,組建研究團隊,定期培訓、產生規模效應。
2. 因地制宜,引進人才。江蘇的產業區域化發展,也使得蘇南、蘇北、蘇中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各有側重(如表3)。明顯蘇南地區具有先發優勢,絕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蘇南地區。蘇中和蘇北地區主要是海洋工程、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興產業。針對江蘇各城市的產業發展特點,嘗試試點“菜單式”培養和引進人才。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缺哪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院所就培養哪方面人才,企業和政府就引進哪方面人才。并且對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側重,根據需要的行業來引進合理數量的人才。在保持蘇南先發優勢的同時,積極發掘蘇中、蘇北地區城市的新興產業,全面推進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
3. 校企合作,轉化知識。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技術的不斷革新,企業需要有更多的高級技術人員的支持,而長期以來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斷層,即高等教育機構與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并沒有高效率地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即知識創新向技術創新的轉變效率較低。江蘇省作為教育大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先發優勢。因此,應加強高等教育機構與科研院所與戰略性新興企業的合作,如:企業根據自身人才需求在高校的優勢學科建立相應的實訓基地、人才培訓基地、創新成果轉化基地,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院所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選拔優秀對口的專業型人才,并形成集團優勢,進一步實現知識創新向技術創新的高效轉化。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科技創新中的企業家及其創新行為——兼論企業為主題的技術創新體系[J].中國工業經濟,2012,(6).
[2] 傅京燕,李麗莎.環境規制、要素稟賦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制造業的面板數據[J].管理世界,2010,(10).
[3] 肖曙光.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的勞資分配[J].中國工業經濟,2011,(2).
[4] 范柏乃.發展高技術產業人才政策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0,(8).
[5] 高素英,趙曙明,王雅潔.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增長動態相關性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
[6] 朱瑞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7] 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價值鏈轉向創新鏈:江蘇省產業政策與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轉換機制設計”(項目號:2017SJB0059);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人才發展)課題“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供需組合研究”(項目號:17SRB-18);江蘇省政策引導類計劃(軟科學研究)“新常態下江蘇省產業創新與環境規制的‘雙驅動模式研究”(項目號:BR2017045)。
作者簡介:葛揚(1962-),男,漢族,江蘇省海安縣人,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理論經濟學;周茜(1985-),女,漢族,江蘇省如皋市人,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南京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后,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
收稿日期:2017-08-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