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
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新生兒感染的預防價值分析
陳瑾
目的 研究并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新生兒感染的預防價值。方法 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將我院兒科接收的100例新生兒納入研究,采取計算機單盲分組法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新生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50例新生兒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以預見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炎性因子指標。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重癥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新生兒的CRP、PCT等炎性因子指標表達水平均降低(P<0.05),觀察組新生兒的炎性因子指標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新生兒(P<0.05)。結論 針對新生兒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有顯著的預防感染作用,可有效減少感染發生,減輕其機體內微炎癥狀態,有利于確保新生兒生命健康。
新生兒;感染;預見性護理
新生兒的免疫機制尚未發育成熟,其特異性免疫功能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較為低下,尤其是早產兒,其機體對病原體的抵御能力相對較差,容易受到病原體侵襲而致感染,而一旦新生兒發生感染,因其耐受性較差,治療難度較大,對其生命健康構成威脅,故做好新生兒的感染預防十分重要[1-2]。護理干預是臨床上預防新生兒感染的重要途徑,而預見性護理主要是針對相關風險因素進行的有預見性的護理干預[3]。本次研究旨在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新生兒感染的預防價值,為此,將我院兒科接收的100例新生兒(2015年1月—2016年10月)納入研究,將采取預見性護理的新生兒與僅采取常規護理的新生兒進行比較,具體報道見下文。
于2015年1月—2016年10月將我院兒科接收的100例新生兒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0例新生兒包括男性26例、女性24例,胎齡為35~41周,平均胎齡為(38.12±2.41)周,出生時體質量為2 000~4 000 g,平均為(2 997±693)g,早產兒有13例;觀察組50例新生兒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胎齡為34~42周,平均胎齡為(38.25±2.67)周,出生時體質量為2 050~4 000 g,平均為(3 012±658)g,早產兒有14例。兩組新生兒的資料(性別、胎齡、出生時體質量等)比較,經統計學分析得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性良好。所有新生兒均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無出生缺陷;出生時Apgar評分達到8分;新生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予以積極配合。排除出生缺陷兒、新生兒窒息者。并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
對照組新生兒接受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從環境、無菌操作兩個方面進行干預;觀察組新生兒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以預見性護理干預,在對照組的環境護理干預、加強無菌操作的同時,做好醫院感染管理,具體措施如下:(1)環境護理干預:環境因素是導致新生兒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為預防新生兒院內感染,應重點做好環境護理干預,對兒科病區布局進行重新規劃,將新生兒隔離室、新生兒監護室、配奶室、淋浴室等進行嚴格劃分,并及時更換過濾網,將室內溫度、濕度應分別保持在22℃~25℃、55%~65%,室內空氣保持清新。(2)加強無菌操作: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參加手衛生相關培訓,不定期抽查醫護人員的手衛生情況,包括手衛生執行率、手部攜帶細菌菌落數量等,嚴格控制手部細菌數,在護理操作前后均應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做好新生兒的基礎護理,做好新生兒清潔衛生工作,定期采用生理鹽水對新生兒口腔進行清潔,對口腔擦拭時,應注意動作盡可能輕柔,如新生兒口腔黏膜出現破潰,應采用制霉菌魚肝油進行口腔護理;采用含氯消毒液對物體表面進行擦拭,并將生活垃圾與醫療垃圾嚴格區分;減少侵襲性操作,并嚴格限制人員流動。(3)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對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原因和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新生兒院內感染的臨床特點和護理經驗進行歸納總結,對新生兒護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明確,并對相應薄弱環節進行加強管理;一旦新生兒發生感染,明確其感染情況后,應將該新生兒立即轉入隔離室,并針對其感染情況,分析其感染原因和病原體,詳細記錄,再采取對癥治療。
比較兩組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感染總發生率、重癥感染發生率)、炎性因子指標,其中,炎性因子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采集新生兒動脈血進行檢測,持續離心處理10分鐘,離心轉速為每分鐘2 600 r,待血清分離后,取上層清液,以速率散射免疫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以雙抗夾心免疫化學發光法測定降鈣素原。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表現形式為例、百分比,計量資料行 t檢驗,表現形式為(均數±標準差),P<0.05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重癥感染發生率分別為6%、0%,對照組分別為22%、1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的感染發生情況比較[n(%)]
干預后,兩組新生兒的CRP、PCT等炎性因子指標表達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而干預后觀察組新生兒的炎性因子指標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新生兒(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的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新生兒的炎性因子指標比較()
注:#表示與治療前比較,*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時間CRP(mg/L)PCT(ng/ml)對照組(n=50)干預前12.83±4.350.94±0.35干預后8.50±3.27#0.61±0.30#觀察組(n=50)干預前12.59±4.420.92±0.37干預后5.18±3.09#*0.34±0.28#*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發生主要和環境因素、無菌操作等有關,臨床上為預防新生兒院內感染通常從做好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預防護理著手[4]。通常情況下,新生兒感染的預防護理措施主要是從環境護理、無菌操作這兩方面著手,通過對新生兒的住院環境進行干預,加強無菌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5]。預見性護理主要是指針對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相應干預和規避,從而減少潛在風險因素引起的不良事件[6]。預見性護理多用于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接受預見性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結合多年護理經驗,對有可能引發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相關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對新生兒住院期間的薄弱環節(即容易出現感染的環節)進行明確,針對護理風險因素和薄弱環節開展預防性干預措施,相比于常規護理,預見性護理充分體現了護理干預措施的前瞻性,始終以“預防”作為護理干預措施的導向,致力于預防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發生[7-8]。
由于早產兒比足月新生兒抗感染的能力弱,用藥后易發生感染,因此,必須嚴格加強預見性護理,才能有效預防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發生。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重癥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且干預后觀察組新生兒的炎性因子指標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新生兒(P<0.05)。
綜上所述,針對新生兒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有顯著的預防感染作用,可有效減少感染發生,減輕其機體內微炎癥狀態,有利于確保新生兒生命健康。
[1] 李永蓮,邱燕碧,邱曉敏. 預見性護理預防新生兒感染的臨床效果[J]. 白求恩醫學雜志,2014,12(1):16-17.
[2] 高紅霞.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院內感染的防治及護理途徑[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6):130-131.
[3] 傅靜芬,顧軍養. 綜合護理干預降低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臨床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4,29(8):694-696.
[4] 韓軍. 綜合護理干預減少內科院內感染的作用評估[J]. 河北醫藥,2015,37(1):148-149.
[5] 蔣雯雯,周榮榮. 臨床護理干預與小兒內科醫院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231-232.
[6] 梁雪梅,劉增香. 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的效果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4):1959,1974.
[7] 邱亞琴. 兒科病房開展健康教育的難點及護理對策[J]. 全科護理,2016,14(19):2029-2031.
[8] 余玉玲,李萍. 綜合護理對兒科病房院內感染的影響[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7):142-143.
Predictive Value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Infection
CHEN Jin Neonatal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 i 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value of neonatal infe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a total of 100 cases of neonatal in pediatrics included into the study, taking the computer single blind grouping metho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50 neona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50 newborns were treated with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nursing car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neonatal infection and severe inf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CRP, PCT and other inflammatory factors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neonatal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significant effec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reduce the micro inf l ammation in the body, and ensure the life and health of the newborn.
newborn; infection; predictive nursing
R473
A
1674-9316(2017)19-0152-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9.079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生兒科,福建 廈門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