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 劉曉耀
龍泉驛區中醫醫院 四川成都 610100
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何瀟 劉曉耀
龍泉驛區中醫醫院 四川成都 610100
目的:探究分析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進行觀察研究,收治時間均在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間,采用單雙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個體化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急救的總耗時以及并發癥發生概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急救的總耗時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比較,未有明顯差異存在,P>0.05。結論: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個體化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近幾年來的發病概率伴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相關調查表明[1],半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疾病發生一小時之內即可出現死亡。因此為患者開展急診護理,有利于醫護人員在較短的時間內為患者開展急救治療,將患者的存活概率提升。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將個體化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中的效果,為今后臨床對此類疾病開展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詳細報道見下文所示。
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0 例(2013.3-2016.2)選入本次研究中,采用單雙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兩組,即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為 1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9例與6例;平均年齡為(60.73±2.16)歲;平均發病至院前時間為(40.61±9.02)min。觀察組: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分別為8例與7例;平均年齡為(60.39±2.07)歲;平均發病至院前時間為(40.52±9.14)min。對以上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統計學不具有意義。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診護理,即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對其呼吸變化情況、心搏變化情況及意識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若存在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務人員。觀察組:為患者開展個體化護理,主要包括個體化接診程序、個體化病情評估、救護流程、轉運流程等。
觀察并統計上述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以及急救的總耗時,對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成功概率及并發癥發生概率進行記錄與分析。
本文數據均經過SPSS18.0版進行處理,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靜脈采血時間、急救的總耗時均為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用(%)表示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成功概率及并發癥發生概率,組間對比用卡方檢驗。若P<0.05,即表示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項指標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其靜脈采血時間以及急救的總耗時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計量資料情況(n,±s,min)

表1 對比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計量資料情況(n,±s,min)
?
2.2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與對照組比較,P>0.05,詳細結果見表2所示:

表2 對比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

觀察組 15 0 0 1 6.67對照組 15 1 1 2 26.67卡方 - 1.03 1.03 0.37 2.16 P - 0.31 0.31 0.54 0.1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發生阻塞所導致的心肌壞死,因此將閉塞的冠狀動脈疏通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措施。相關研究表明[2],院前急救及入院治療時間與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存在較大的影響。因此在給予患者有效的急診護理對保證其生命安全,提升搶救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個體化護理是目前臨床中具備針對性及個性化等特征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本次研究中應用該項護理干預模式獲得了理想的效果[3],詳細護理內容如下:
首先,急診科室內的醫護人員在接收到來自“120”中心的通知后,將急救車迅速發出并在最短時間內接患者進醫院,在接患者入院的過程中應當為其開展相應的緊急救治措施,結合患者的生命體征、癥狀表現等對疾病情況給出初步的判斷,聯系急診科的醫務人員,使得急診科內進入接診準備狀態,對急救藥物及醫療器械等進行準備,以此將來診與接診的時間縮短。
其次,若患者為自行送院,可以為其采用看、問、分診的流程對其病情進行評估,患者進入醫院后立即為其開展綠色通道進行診療工作,患者在入院2分鐘后,護理人員應當對其一般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將心電監護迅速連接,為患者將心電圖做出,并對專科會診進行通知[4]。
第三,完成病情評估以后,根據四定原則,在5分鐘內為患者完成吸氧、心電圖、靜脈輸液以及采集血液標本等工作,由指定的專人為患者開展救護工作,將責任具體到個人[5]。及時為存在劇烈疼痛癥狀的患者開展鎮痛處理措施,由于PCI手術具備一定特征,因此應在患者的左上肢部位為其進行靜脈輸液,必要情況下為患者開展氣管插管及心臟按壓。
第四,對患者轉運的流程制度進行制定,若患者的病情需要開展PCI處理,應當及時將患者的病情向家屬交代,將手術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并迅速聯系上級醫院,在獲得家屬同意的情況下為患者轉院;針對無需開展PCI操作的患者,應當及時為其開展專科治療,在轉運患者之前將護理記錄單進行交接,同時再次評估其病情,轉運的途中應對藥品與器械備齊并攜帶。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分診評估、心電圖、靜脈采血以及急救的總耗時的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比較,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護理中,可以明顯將院內急救的時間縮短,有利于確保PCI手術的成功性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1]許新華.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8):40-41.
[2]王曼,李蓉,辜麗梅,等.優化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8):9-11.
[3]趙靜.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7):1919-1921.
[4]王靜.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護理流程優化路徑應用實踐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0):1-3.
[5]周二霞,李戎霞.急救護理路徑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6):1-3.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 emergency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Selected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30 cases were studied, from all the time in the period from March 2013 to February 2016, using randoml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of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dividual nursing care, triage compared to two group assessment time, ECG time, time of venous blood, emergency total time and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triage assessment time, ECG time, time of venous blood, the total time of first aid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 probability,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P, 0.05.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nursing car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 473.5
A
1672-5018(2017)03-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