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蘭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汀泗中心衛生院 湖北咸寧 437025
優質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觀察
黃勝蘭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汀泗中心衛生院 湖北咸寧 437025
目的:觀察優質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方法:選擇在我院醫治腦栓塞的患者 104例(2016年1月22號~2017年1月22號收治),隨機分成2組,52組/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優質護理干預,比較2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運動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結果:實驗組NFA評分、FMA評分、Barthel指數較對照組均更具優勢(P<0.05)。結論: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腦栓塞后患者能改善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優質護理;腦栓塞;神經功能
腦栓塞是一種缺血性中風,指各種栓子通過血流流動到達顱內動脈,導致血管腔堵塞,從而腦組織因出血造成梗死、壞死[1],危害人們身心健康。一旦患上,會對人們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本文便是分析優質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2016.01.22~2017.01.22在我院接受醫治的104例腦栓塞患者。使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一組各52例。
在對照組中,女性:男性=25:27,年齡56-75歲,平均年齡(66.6±5.8)歲;在實驗組中,女性:男性=30:22,年齡58-72歲,平均年齡(65.9±6.1)歲。
2組腦栓塞患者基線資料差別不大(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優質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①心理干預:栓塞患者在肢體和語言表達均存在問題,易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醫護人員在患者住院時應準確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和病況,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給予他們鼓勵、安慰,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②語言、運動能力訓練:患者具有語言、肢體障礙應在平時生活中多鍛煉。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進行簡易的發音訓練,逐漸恢復其語言能力;當患者病情好轉,可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早期進行被動式訓練如按摩等,后期可開展康復訓練計劃計劃,提高其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
(1)記錄2組患者護理前后NFA評分。
(2)記錄2組患者護理前后FMA評分。
(3)記錄2組患者護理前后Bar thel指數。
2組患者NFA評分、FMA評分、Bar thel指數
護理后,實驗組NFA評分(10.0±2.1分)低于對照組,FMA評分(61.2±12.2分)、Bar thel指數(47.3±26.8分)較對照組更高,P值小于0.05。具體數據見下表1:
表1 比較2組腦栓塞患者NFA評分、FMA評分、Bar thel指數(±s,分)

表1 比較2組腦栓塞患者NFA評分、FMA評分、Bar thel指數(±s,分)
指標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n=52) 對照組(n=52)NFA評分 21.5±5.1 10.0±2.1 21.4±5.0 17.9±4.1 FMA評分 35.1± 10.1 61.2± 12.2 37.3±9.9 42.8±9.5 Barthel指數 31.0± 24.1 47.3± 26.8 31.8± 24.0 36.7± 28.2
腦栓塞在腦血管疾病中屬于十分常見的一種,發病迅猛,病情嚴重,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2]。它不僅會讓患者的語言功能和肢體功能等出現障礙,影響其日常生活;同時由于患病,患者會引發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出現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術后的恢復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對于腦栓塞患者使用恰當的護理手段必不可少。
優質護理在目前屬于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目前在醫學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它的宗旨是“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服務”,將醫療資源配置使用率達到最大化,盡力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3]。它不再只專注患者的疾病變化,更關注的是患者的心理狀態,能針對性地為患者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護理方案,具有科學性、系統性、高效性。患者能在護理服務中產生滿意感,醫護人員能在醫護工作中找尋歸屬感,對于雙方而言都具有益處。
據本文數據表明,實驗組護理后NFA評分(10.0±2.1分)、FMA評分(61.2±12.2分)、Bar thel指數(47.3±26.8分)均優于對照組數據,P值小于0.05。
綜合以上討論,對腦栓塞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能有效恢復神經功能,提高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醫學臨床上推廣。
[1]黎梅.優質護理干預在腦栓塞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7):118-119.
[2]劉麗哲.優質護理對30例腦栓塞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4,23(24):138-138.
[3]田云.優質護理干預對腦栓塞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21):131-132.
R473.5
A
1672-5018(2017)03-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