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麗
濟南軍區總醫院 山東濟南 250031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
肖秀麗
濟南軍區總醫院 山東濟南 250031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變化明顯,并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護理干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生活質量;影響研究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并發癥的一種,患者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嚴重者可以致盲[1],這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也容易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緒,進一步加重了病情的發展。因此,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對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7.2歲;病程5~15年,平均病程9.8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59.1歲;病程6~17年,平均病程10.2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糖尿病飲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胰島素或者口服降糖類藥物控制血糖水平,合理的運動等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心理護理以及生活計劃制定等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做好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使其認識到控制血糖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進而提高他們對日常飲食、生活方式方面的自我約束能力,從而實現良好的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可以定期進行關于糖尿病預防和調理的知識講座,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幫助患者清楚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以及健康、科學生活方式對于預防糖尿病的作用。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對糖尿病患者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根據患者具體文化程度展開不同的健康教育,使患者都能夠最大程度的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更好的將教育內容運用到自身,實現最佳的護理效果。
1.2.2 心理護理干預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的慢性疾病,并且并發癥多,病情遷延不愈,再加上患者要長期進行飲食控制和用藥治療,心理上往往容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的心情。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觀察患者的內心活動,傾聽患者的主訴,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疏導,多講解一些通過飲食控制和積極治療后病情好轉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
1.2.3 生活計劃制定 護理人員應幫助糖尿病患者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生活計劃,需要注意的是,生活計劃的制定應考慮患者自身的感受,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能力進行綜合考慮[2]。秉著由淺入深的制定原則,鼓勵患者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增加與外界的交流和互動,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生活計劃的實施中,避免盲目跟風。
1.3 評定標準 本研究資料對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價采用的是《視功能損害眼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其主要內容有臨床癥狀與視功能、社會活動、精神心理、身體功能等方面。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的對比
觀察組40例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33.6±3.2)分,護理后(47.1±9.3)分;對照組40例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33.4±3.3)分,護理后(34.6±3.9)分。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2.2 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維度評分比較,見表一
表一 觀察組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維度評分比較(±s,分)

表一 觀察組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維度評分比較(±s,分)
注: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社會活動和精神心理方面明顯優于護理干預前,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
時間 癥狀與視功能 身體功能 社會活動 精神心理護理干預前 8.5±0.8 9.4±1.2 7.9±1.2 7.8±2.0護理干預后 9.6±1.3 9.6±1.9 12.5±1.6 15.6±2.8 P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時并無察覺,病情呈進行性加重,逐漸形成視網膜血管瘤、新生血管和一些纖維組織的增生,最終導致視力的大幅下降,嚴重的患者視力消失。發生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諸多不便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喪失治療的信心[3]。因此,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時,要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對于已經發生視網膜病變的患者要通過加強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生活計劃等干預措施,幫助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使其能夠正確的認識疾病,掌握一些預防和護理知識,改變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病情的轉歸。本研究資料中,觀察組患者通過護理干預其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科學而合理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1]周衛英.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要點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8):224-225.
[2]劉娟,王愛云,楊振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護理干預方法探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9):173-174.
[3]旦素梅.臨床護理路徑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療,2013,32(30):142.
R473.5
A
1672-5018(2017)03-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