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 常峰 王霞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213001
循環式護理干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
黃芬 常峰 王霞
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213001
目的研究循環式護理干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行PDCA 循環護理方法。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狀況。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 >0.05);通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論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實行予PDCA 循環護理方法是能夠有效提高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慢性乙型肝炎;PDCA循環護理;生存質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以患者乙肝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傳染性很高,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通常超過半年以上,發病時間不固定。患有慢性乙型肝炎,輕度通常會有腹脹、嘔吐、惡心、恐懼等癥狀反應,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主要功能器官會出現持續性異常病變[1]。臨床上針對慢性乙型肝炎病多以藥物進行控制,同時配合護理模式,幫助患者緩解病情,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此,我院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實行 PDCA 循環護理取得滿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9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40.1±10.3)歲;觀察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39.1±18.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方法,內容設計主要基本護理操作、飲食護理、藥物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行PDCA循環護理。詳情如下:
1.2.1 計劃階段 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恢復可能影響的相關因素,主要涉及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社會因素等。護理人員因素主要在于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狀況不能及時有效的實行個性化護理措施,促使患者病情治療被延誤,加重了病情發展,進而造成負面情緒激發,影響患者恢復速度。患者因素主要表現在未能對自身疾病更好的認識,導致潛在的負面情緒存在,對病情恢復形成屏障。社會因素主要體現在社會對慢性乙型肝炎病有歧視行為,進而造成患者心理壓力承受過大,情緒波動,影響病情恢復。
1.2.2 實施過程 根據患者病情狀況,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及健康教育宣導,促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更加的認識,以便消除患者心理可能出現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可講解一些病情治療成功的患者,幫助患者更好的克服心理負面情緒,從而更加的配合護理工作治療。護理人員平時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增進護患關系,同時倡導社會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快速恢復。
1.2.3 檢查及處理 強化護理人員工作職責,將PDCA循環護理策略充分落實。通過PDCA循環護理的原則,對患者檢查的結果和實際護理狀況想結合,進而科學性、系統性、規范性的實施護理。
1.3 評判指標 通過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定。通過生存質量評分量表進行評定,涉及內容包括患者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及總體生存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所得數據采用 SPSS19.0 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差(±s)表示,采用t檢驗。數據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s)
組別 例數 角色功能 社會功能 身體功能 情緒功能 總體生存觀察組對照組45 45 2.58±1.6 1.74±0.2 t值P 4.390<0.05 2.89±1.1 1.78±0.7 7.173<0.05 2.56±0.9 1.35±0.4 10.352<0.05 2.69±0.9 1.47±0.6 9.504<0.05 4.99±1.1 3.43±0.2 11.757<0.05
慢性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該病傳染性非常強,當患有該病必須馬上接受治療,治療時間通常比較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因社會歧視,導致治療期間往往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發生,同時精神壓力逐漸增大,非常容易影響患者正常治療及預期病情療效[2]。因此臨床上對慢性乙型肝炎病的治療的同時對護理工作也非常重視。PDCA 循環護理將護理工作分成計劃、實施、檢查及處理是個部分,將每個環節科學的結合,護理整個過程中連續循環,對出現的問題能及時糾正。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各項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因此,可證實,與常規護理相比,PDCA 循環護理更具科學有效性,護理效果也更明顯,是能夠可有效改善患者角色功能、社會能力、機體功能及情緒管理,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總體生存評分更高,因此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提高[3]。
綜上所述,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實行PDCA 循環護理是能夠有效提高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從而提高生活質量,是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翟小榮.PDCA循環護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護理中應用的可行性[J].當代醫學,2014,(33):106-107.
[2]顏明.戴明循環護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護理中的應用[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16):206-206.
[3]張秀珍,劉曉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PDCA循環式護理干預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8): 225-226.
R473.5
A
1672-5018(2017)03-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