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610017
新生兒經口留置胃管3M敷貼固定方法
黃晶晶
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610017
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出汗多,容易使固定胃管的膠布潮濕、松脫、導致胃管脫出。目的減少新生兒留置胃管脫管率,延長有效置管時間。方法將5 4例需經口留置胃管的新生兒隨機分為傳統組和改良組。結果改良組留置胃管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組(P<0.0 1)。結論采用改良經口留置胃管固定法,胃管不易脫出,減少反復操作對患兒造成的痛苦,且易于操作,可減輕護理工作量。
新生兒;胃管;固定;脫管;方法改良
留置胃管是新生兒胃腸道喂養獲得良好營養支持的條件,也是護士評估患兒胃內情況的重要手段,也可用于各種情況的胃腸減壓,當氣囊加壓給氧或鼻塞持續正壓通氣時可防止胃內充入空氣。使用傳統固定方法易脫管和滑管,調查顯示,胃管的妥善固定,可保證早產兒的胃腸營養通路和胃腸減壓的有效性,能及時排出急救和經鼻CPAP充入胃內的空氣,防止腹脹。胃管一旦脫出,需重新置管,反復插管會損傷鼻、咽及食管黏膜,給新生兒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如何增加胃管留置天數,減少非計劃拔管次數成為臨床工作探討的一個焦點。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在我科住院需經口留置胃管的新生兒50例,男34例、女16例,日齡10分至7d,平均1.12d;出生體質量1.15~3.20k g,平均2.45 k g。按入院隨機分為傳統組(30例),改良組(3 0例)。兩組性別、年齡、出生體質量、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胃管固定方法 兩組均使用一次性硅橡膠胃管。傳統組:胃管插入長度為從患兒眉心到臍與劍突中間位置距離,由口插入時,讓新生兒仰臥或側臥,插管時不用油潤滑,因患兒口中的分泌物已足夠潤滑,確定胃管在正確位置后,用一條膠布在交叉纏繞在胃管上,固定于患兒一側口角,再用一條膠布固定在同側臉頰,然后貼上管路標志,注明置管時間。改良組:胃置入胃管方法與傳統組相同,用剪刀剪 3M 透明敷貼 1/2(每塊2cmX3cm),讓管與敷料充分接觸融合,按壓方法以管為中心向外按壓,緊貼鼻翼處橫向固定胃管在臉頰中間,把胃管的尾端沿著耳后放在枕頭底下。
1.2.2 觀察指標 記錄 2組胃管留置時間、非計劃性拔管次數、固定處松脫造成胃管脫出發生次數。
1.2.3 改良組平均胃管留置時間長于傳統組,非計劃性拔管次數、松脫致胃管脫出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胃管留置情況比較(±s)

表1 2組胃管留置情況比較(±s)
?

傳統組 30 2.87±0.41 6.8±1.14 2.7±0.82
傳統固定法是將胃管經口中央置入后用膠布貼于患兒下唇固定,胃管脫出的原因可能是:①膠布固定在嘴唇下,離口腔近,唾液和痰液很容易使膠布潮濕、松脫,導致胃管脫出。②下唇中央隨著下頜活動,其活動弧度最大,尤其在患兒哭鬧時,下頜活動幅度明顯增大,胃管很易脫出口腔。③新生兒表現各種無條件反射:覓食、吸吮、吞咽、伸舌(置食物于口腔前部,可伸舌推出食物),胃管容易因伸舌反射被推出。而改良固定法有效解決了傳統法的弊端。胃管經嘴角插入,在口腔內的部分胃管通過一側口腔到嘴角,這樣可避免患兒伸舌反射將胃管推出口腔;將胃管固定于一側嘴角,因嘴角隨下頜活動弧度最小,即使患兒哭鬧時胃管也不易脫出;采用Y形膠布固定,一部分膠布固定于上唇加大了膠布固定范圍并對下唇起到牽拉作用,減少胃管脫出的概率。表1顯示,改良組留置胃管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組,脫管發生率顯著低于傳統組(P<0.0 1)。同時,由于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薄,皮膚附著胎脂,將膠布直接貼于皮膚上易在撕脫膠布時導致皮膚損傷,因此,本研究對兩組患兒均先應用多愛膚超薄敷料保護皮膚,未發生皮膚損傷。
綜上所述,傳統組新生兒因反復脫管、滑管,既影響患兒正常進食時間,護士又要反復給患兒插管,增加工作量。采用改良口腔留置胃管固定方法既減少反復插管的次數,減輕護士工作量,對患兒家庭也可減少醫療費用。
[1]張巍,王丹華,崔玉濤.新生兒監護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1.2.
[2]姚裕家,母得志,楊凡.早產兒營養基礎與實踐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72.3.
[3]居蓓華,石海明,林美玉.早產兒經口管飼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1):1005.
[4]吳本清.新生兒危重癥監護診療與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78.5.
[5]董秋菊.3M透明敷貼在新生兒胃管固定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11):3131.
R473.5
A
1672-5018(2017)03-2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