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青
海軍青島第二療養院 山東青島 266071
淺談脂肪肝特勤療養員與飲食海鮮的調查與分析
劉海青
海軍青島第二療養院 山東青島 266071
為來我院的特勤療養員自行設計調查量表,對性別、年齡、飲食習慣等情況,進行有海鮮飲食習慣的療養員和脂肪肝發病關系的調查。結果表明,脂肪肝發病與少吃海鮮飲食(尤其含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海鮮,如鯖魚、沙丁魚、秋刀魚、鰻魚、鱔魚、鮭魚,由于富含EPA與DHA,可降低血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有明顯相關聯系(P<0.005),而多吃海鮮食物的人群能降低脂肪肝的發病率。
特勤療養員;脂肪肝;海鮮調查
脂肪肝是通常所說的一種脂肪性肝病。各種因素導致肝細胞內脂質積聚超過肝濕重的5%稱之為脂肪肝[1]。特勤人員特定的工作環境和特殊的作業條件,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對脂肪肝相關知識教育、流行病學調查及其防治的臨床研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脂肪肝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多不飽和脂肪酸是指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且碳鏈長度為 18~22個碳原子的直鏈脂肪酸,具有膽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海鮮不僅提供高品質的蛋白質,亦富含其它營養素,如Omega-3(w-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維生素(A、B群、D、E)、礦物質(鈉、鉀、鈣、磷、鐵、鋅、硒)[1~5]。本研究主要通過對海鮮飲食習慣的調查,為脂肪肝提供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1.1 資料
2013~2014 年,來我院療養的特勤療養員,以無肝炎病史、HbsAg(-)、經B超檢查診斷為脂肪肝的141人作為病例組,以同期體檢條件相似的非脂肪肝236人作為對照組。
1.2 調查內容
海鮮飲食習慣分為:很少吃海鮮(1)經常吃海鮮(2)經常吃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少的海鮮(3)經常吃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海鮮四個等級。
1.3 脂肪肝的診斷
依據B超確診脂肪肝。診斷標準[6]:肝區進場彌漫性高回聲,回聲強度高于脾臟和腎臟,少數表現為灶性高回聲;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肝臟輕度或中度腫大,肝前緣變鈍。
1.4 調查方法及質量控制脂肪肝的B超診斷由我院體檢中心專職從事超聲醫學的醫生擔任,按照診斷標準做出標準統一的判斷。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完成。
1.5 資料統計分析
所有資料經核實后由2人錄入計算機,經過SPSS統計軟件,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
經常吃海鮮者對照組明顯高于病例組,兩組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χ2=119.33,P<0.001。很少吃海鮮者病例組32人,占23.03﹪;對照組16人,占6.11%。經常吃海鮮著病例組51人,占36.18﹪;對照組45人,占17.59%;經常吃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少的海鮮者病例組10人,占6.91﹪,對照組15人,占45.7%;經常吃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者病例組48人,占33.88%;對照組160人,占 70.56%。(1)組與(2)組相比,患脂肪肝的相對危險度降低45.40%(3)組降低68.10%,(4)組降低87.30%,如表1所示。

表1 病例組、對照組比較
正常人每100克肝濕重約4~5克脂類,其中磷脂占50%以上,甘油三脂占20%,游離脂肪酸占20%,膽固醇約7%,其余為膽固醇酯。若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重的 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面積見1/3以上肝細胞脂變時稱為脂肪肝,脂肪肝組織中以TG增加為主,脂肪肝的常見危險因素為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嗜酒及各種對肝臟具有損害作用的因素。發生基本機制是:①由于飲食,高脂血癥及脂肪組織動員增加,導致脂肪酸輸入肝增加;②肝合成脂肪酸、甘油三酯增加;③脂肪酸在肝線粒體β氧化減少;④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分泌減少,導致甘油三酯的轉運障礙[7]。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是指碳原子數超過 16且含2個以上不飽和雙鍵的脂肪酸,按其雙鍵的位置又可分為n→3及n→6兩族。哺乳動物自身無法合成這兩大類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稱其為必須脂肪酸。PUFA特別是n→3系列PUFA能通過多種機制調節參與脂質代謝的轉錄因子(如 SREBP→1c,PPARc~等)的表達,脂肪肝的發病機制中發揮重要的負調控作用[8]。而另外有許多的實驗研究,臨床觀察及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多不飽和脂肪酸能改善肝臟的脂質代謝,從而達到預防脂肪肝的作用。有實驗發現,高脂飼料使大鼠肝臟的TC和TG比對照組升高14~15倍多,肝細胞脂質明顯沉積,MDA和FFA增加,SOD活力降低,肝脂變時抗氧化潛力降低,多不飽和脂肪酸能明顯自腸道吸收外,還與其保護心臟,防止肝細胞的脂肪性變和肝臟的損傷,改善肝功能,從而促進其對脂質與轉運有關。給高脂飼料后,大鼠體重減輕,肝臟重量增加,導致肝臟系數明顯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不能防止體重的減輕,但可防止肝臟重量的異常增加,也就是說,由于防止了肝細胞的脂質沉積,致使肝臟重量減輕,同時肝臟系數的改變也不如模型組大鼠明顯。所以,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高脂飼料引起的脂肪肝有明顯的預防作用。本次調查發現,吃海鮮能降低脂肪肝的相對危險度,尤其是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作用更為明顯,可降低患脂肪肝的相對危險度。綜上所述,海鮮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調控脂質代謝,從而減輕肝損傷的功能。因此,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應該鼓勵高質量、有利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吃海鮮預防脂肪肝不失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
飲食需要高蛋白、適量的脂肪和糖。每日攝取量最初為30-35cal/kg標準體重,逐步降至25cal/kg標準體重,其中20%蛋白質,30%脂類和糖類。多進食高纖維類食物如玉米、粗麥粉、糙米、硬果、豆類、香菇、海帶、木耳、鴨梨、魔芋等同時應合理飲水,一般成人每日需飲水 2000ml,飲用水可用礦泉水、白開水、凈化水以及清淡的茶水等。如果是營養過剩性脂肪肝,飯前20分鐘飲水,使胃有一定的飽腹感,可降低食欲。
[1-5]張衛兵.特勤療養學452-453
[6]劉錫潛,高玉忠,戴偉,等.含不飽和脂肪酸和牛磺復方制劑的改善記憶實驗[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3,24(5):249-250.
[7]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2):71.
[8]范增高.曾民禧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1999,8(2):149-155.
R473.5
A
1672-5018(2017)03-2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