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于 雯,趙偉青,朱 雪*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消化內科,山東 青島 266011)
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張曉華,于 雯,趙偉青,朱 雪*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消化內科,山東 青島 266011)
目的 探討對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行健康教育指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和常規組,各42例。健康教育組行健康教育指導,常規組行常規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情況和護理滿意度。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健康教育組抑郁和焦慮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健康教育組的護理滿意度(100.00%)顯著高于常規組(85.7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消化內科患者行健康教育指導,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對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十分有效。
健康教育模式;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況
消化內科疾病包括:胰膽疾病、肝病以及胃腸道疾病,由于消化道疾病的類型較為復雜和多元,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將會涉及多方面的醫療知識和操作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此期間的護理要求[1]。與此同時,伴隨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于護理服務的需求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除了提供常規護理干預外,還需要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導,進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依從性,使得患者能夠更加配合護理和治療過程[2]。本研究通過對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行健康教育指導,護理效果十分理想。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消化內科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和常規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書,自愿參與本組研究。健康教育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2.8±2.2)歲;病程1~4.5年,平均病程(2.2±0.3)年。常規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4~74歲,平均年齡(43.4±2.7)歲;病程1.5~5.5年,平均病程(2.7±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健康教育組行健康教育指導。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指導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患病程度,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的指導和宣傳,詳細介紹有關該類疾病所應用的各種藥物、臨床癥狀等,指導患者嚴格按照醫囑進行用藥治療,告知患者有關用藥治療的重要性。同時,加強患者有關日常飲食護理,確保患者每天營養的攝入量,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指導患者學習有關自我檢測和護理的方法,做好有關突發事件的處理,強調定期復查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告知有關該類疾病的成功案例,進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心理狀態的改善情況和護理滿意度。采取我院所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格評估患者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分為①滿意:>85分;②一般滿意:65~85分;③不滿意:<65分。護理滿意度=滿意度+一般滿意度。采用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況改善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健康教育組抑郁和焦慮評分均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情況對比(±s,分)
分組 n 焦慮 抑郁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健康教育組 42 58.3±8.39 42.6±6.04 56.3±8.47 44.3±7.04常規組 42 57.5±8.53 52.9±8.25 55.9±8.59 52.6±8.16 t -0.433 6.528 0.215 4.991 P -0.666 0.000 0.830 0.000
2.2 護理滿意度
健康教育組的護理滿意度(100.00%)顯著高于常規組(85.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6.462,P=0.011)。
伴隨人們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護理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健康教育已經成為護理服務的重要構成部分,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的過程中[3]。消化內科患者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可能與患者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等原因存在一定關聯,臨床表現為:嘔吐、腹瀉及腹痛等。因此,需要及時提供健康教育指導,積極提高患者對于健康常識的認知率[4]。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健康教育組抑郁和焦慮評分均優于常規組,且護理滿意度(100.00%)顯著高于常規組(85.7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加強健康教育指導和宣傳,能夠提高患者對于該類疾病的認知程度,做好自我檢測和護理的同時,為自己獲取更加寶貴的治療時機。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提供健康教育指導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使得護理人員嚴格遵循職業道德和操守,做好充足的健康教育準備,進而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緩解內心的不良情緒。
言而總之,通過行健康教育指導,能夠提高消化內科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還能夠減輕患者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
[1] 賈鈴鈴,郭麗霞,張小麗.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1):102-103.
[2] 梅寶麗,孫 華,劉漢青.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生物技術世界,2015,11(11):156.
[3] 潘蘇平,張衛群.分析干預式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5):238-239.
[4] 姜 艷,王秀梅,于文麗,等.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6,39(05):26-27.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3.54.02
朱 雪 作者簡介:張曉華(1982-),女,山東煙臺人,護師,研究方面:消化內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