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鳳英,梁翠瓊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分析
陸鳳英,梁翠瓊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肛腸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目的 探討護理干預對于痔瘡術后患者排尿排便困難的改善情況。方法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痔瘡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參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針對性護理干預),各45例,對比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分別為(4.38±1.74)h、(42.58±4.56)h,均較對照組更短,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1.47±4.23)分,較對照組更高(t=13.55,14.32,11.37;P<0.05)。結論 通過對痔瘡術后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情況,提升生活質量,對于病情康復意義顯著。
護理干預;痔瘡術;術后排尿排便困難;護理效果
痔瘡屬于臨床上一類常見的肛腸疾病,其發病率會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上升。痔瘡手術后患者往往容易出現組織水腫、排尿困難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1]。如何對此類病患予以有效護理干預,幫助改善其排尿排便困難情況,是臨床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研究課題。為了證實護理學先進理論在疾病預后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對選取的分組為觀察組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取得理想效果,具體內容整理后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于我院外科就診的痔瘡手術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時的編號尾數奇偶分為兩組,各45例。所有入選者均符合手術指征[2],且均伴隨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和排便困難。對照組男女之比為8:7,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3.68±6.43)歲;觀察組男女之比為22:23,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45.27±5.48)歲。采用相關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的基本資料予以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內容均被所有入選人員知曉,且入選者自愿參與,符合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立即了解患者的發病情況和家病史,進行常規項目指標檢查、口頭講述排尿排便會自然消失的事實,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觀察組則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第一,術前準備時除了對患者予以常規的身體檢查,還需要向其說明痔瘡原因、手術后注意事項等,幫助有效減緩病患的心理壓力,提升其臨床依從性;第二,手術后加強關注各項生命指標,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臨床表現,囑咐其多飲水、并酌情予以局部學位按摩;第三,指導患者多聽水聲,以促進排尿、及早接觸膀胱充盈;第四,術后飲食應遵從禁食辛辣油膩食物、以半流質或流質食物、清淡食物為主的原則,同時囑患者及其家屬應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促進腸蠕動、及早排便;第五,指導患者在手術后2 d開始,定時排便,并在便后注意使用溫水沖洗,再進行中藥坐浴,每次坐浴時間維持在20 min左右,同時根據傷口愈合情況每天進行1~2次換藥,維持肛周清潔干燥。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手術后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同時自制滿意度量表(百分制),在患者出院前一天調查其護理滿意度[3],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觀察和評估對比后發現,觀察組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且觀察組有相對更高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各項指標的組間差異經統計學分析后意義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排便、排尿時間及滿意度比較分析(±s)

表1 兩組首次排便、排尿時間及滿意度比較分析(±s)
組別 首次排尿時間(h) 首次排便時間(h) 護理滿意度評分(分)觀察組(n=45) 4.38±1.74 42.58±4.56 91.47±4.23對照組(n=45) 7.54±2.01 53.89±5.32 80.43±6.43 t 13.55 14.32 11.37 P<0.05 <0.05 <0.05
痔瘡的首選療法為手術治療,但在手術后由于部分組織損傷,往往容易由于創面充血而導致排尿排便困難等并發癥[4],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加上痔瘡患者對手術的緊張情緒和對術后傷口疼痛的懼怕,對排尿排便有抵觸情緒,不利于康復。通過針對性護理干預,一方面幫助減輕患者由于未知所產生的心理壓力、使患者在手術治療及后期護理中保持較高依從性[5];另一方面則通過飲食指導、聽水聲刺激排尿等途徑,從生理上來幫助促進患者盡早排尿排便,在較短時間內解除膀胱充盈;同時在患者排便結束后采取中藥坐浴和定期換要等處理,維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感染,也有利于傷口愈合、促進排尿排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首次排尿時間(4.38±1.74)、首次排便時間(42.58±4.56)均較對照組更短,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91.47±4.23)與對照組比相對更高,實踐證明,護理干預先進行措施在患者術后排尿困難中的應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尚春蓮[6]的臨床研究觀點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通過對痔瘡術后患者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在較短時間內消除其排尿排便困難的情況,且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構建,具備較高的臨床推廣和應用意義。
[1] 張花坪,薛澄琳,徐千元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5):120-121.
[2] 馬明娟,周靜.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11):1178-1178,1180.
[3] 柯華晨.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療效觀察[J].包頭醫學,2016,40(4):221-222.
[4] 張朝霞.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6,06(32):13-14.
[5] 黃瑞蓮.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26):3740-3741.
[6] 尚春菊.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32(84):212-213.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23.69.02
;靳春彩(1978.11-),女,漢,本科,江蘇邳州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外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