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跟娣,張翠鳳*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1.新生兒科;2.護理部,江蘇 鹽城 224001)
“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觀察
朱跟娣1,張翠鳳2*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1.新生兒科;2.護理部,江蘇 鹽城 224001)
目的 探討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和體格發育的影響。方法 選擇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3月產科出生并入住新生兒科的100例早產新生兒,按照數字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在院期間采用常規性的護理,觀察組在院期間行常規護理上配合與媽媽接觸的袋鼠式護理,并比較兩組早產兒在護理60天后的體格發育情況和神經行為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神經行為能力和體格發育情況明顯較對照組有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袋鼠式護理可有效的改善新生兒生長發育情況,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
袋鼠式護理;神經行為;體格發育
新生兒出生后由于環境的改變以及自身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導致新生兒會出現各種生理上的應激表現,例如對外界的任何聲音和動作容易受到驚嚇。袋鼠式護理通過將新生兒和母親之間的皮膚接觸,使新生兒能夠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溫暖[1]。袋鼠式護理多用于早產兒,它可以改善早產兒的生長代謝、呼吸、睡眠、飲食等情況,促進母嬰之間情感的建立,使其達到臨床中的治療效果[2]。為了解袋鼠式護理在新生兒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擇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3月產科出生并入住新生兒科的100例早產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并實施袋鼠式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3月產科出生并入住新生兒科的100例早產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并在取得科室認可和新生兒家長知情同意后收集其臨床資料。其中男58例,女42例,頭圍30~37 cm,平均頭圍(33.51±2.46)cm,Apgar評分8~9分,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8.25±1.34)周。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新生兒性別、年齡、頭圍、Apgar和孕周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性的護理,包括一般撫觸、按摩、保暖措施等。
觀察組采用常規護理和袋鼠式護理。袋鼠式護理主要通過母嬰之間的皮膚接觸,將新生兒以袋鼠式、無尾熊等有袋動物直立貼在母親的胸口。其操作時將新生兒赤裸,將其抱直俯臥在母親或父親的胸懷,用大毛巾或棉被將新生兒覆蓋,1~2 h/次,可以鼓勵母親在此期間進行母乳喂養、輕聲與新生說話,使其感受到來自母親的溫暖,能夠有效的減輕其對外界環境的緊張感,使其放松,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1.3 觀察項目
在護理后60天對兩組新生兒的神經行為和體格發育情況進行測量,其中神經行為能力包括先天反射、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一般反應。測量并計算兩組新生兒的身高、體重差值。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行為評分
觀察組的神經行為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神經行為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新生兒神經行為情況比較(±s)
組別 n 一般反應 被動肌張力 主動肌張力 先天反射 行為能力觀察組 50 6.32±0.03 7.89±0.24 7.86±0.26 5.76±0.65 12.75±0.27對照組 50 5.12±0.02 6.25±0.25 6.39±0.21 4.31±0.24 10.65±0.34
2.2 體格生長指數
觀察組的體格生長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體格發育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新生兒體格發育情況比較(±s)
組別 n 體質增長差值(kg) 身高增長差值(cm)觀察組 50 2.01±0.32 6.97±2.16對照組 50 1.21±0.23 4.27±1.74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的增加使得早產兒數量發生率更高。胎兒在母親宮內孕育生長10個月,在出生后對外界環境感覺不安,不能完全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因此在其生長過程中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阻礙。袋鼠式護理主要用于早產兒,早產兒出生后由于身體器官發育不成熟,即使生存下來可能存在缺陷,因此有效的護理方式是應對早產問題的關鍵手段。袋鼠式護理使得新生兒重回媽媽的懷抱,聽到熟悉的心跳和呼吸,使得其遠離醫療器械的聲音刺激,仿佛回到宮內環境,給予新生兒更多的安全感。袋鼠式護理通過母親或父親之間的皮膚接觸,而皮膚的是人體中最大的感覺器官,新生兒在皮膚接觸后的刺激下能夠將信息傳遞給大腦,從而增強新生兒智力和神經系統的發育。袋鼠式護理中盡可能增加母嬰之間的皮膚接觸面積,采用俯臥式有助于增加新生兒的安全感。在進行袋鼠式護理中做好新生兒保暖措施,為母親提供隱私空間和舒適的靠背扶手椅子。早產兒的袋鼠式護理應將其抱離保溫箱,而在搬運早產兒期間可能會對早產兒造成傷害,早產兒的體溫控制系統發育不完善,難以適應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因此對于早產兒的袋鼠式護理中首先應確保外界環境溫度適宜,維持室溫在25~28℃,同時避開有通風口的位置,防止早產兒體溫散失過快,可準備暖爐或者使用毛毯包裹早產兒,對于有病情變化的早產兒可應用生理監視器,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父母親做好自身的衛生清潔工作,確保上完廁所,避免自身的需求影響新生兒的睡眠;衣著寬松,透氣,保持自身愉悅的心理狀態,對于感冒的父母親不建議進行袋鼠式護理,以免造成傳染給新生兒的情況發生。智力發展是經過先天智力條件和后天的環境作用而形成的,早期智力開放對于新生兒能夠更好的促進大腦的發育,促進神經行為的發展。豐富的環境刺激能夠促進突觸的形成。通過突觸將不同的感覺傳遞給新生兒,將視覺、聽覺、平衡感覺等傳遞至中樞神經系統,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細胞的形成和觸覺間的關系促進新生兒神經和智力的發展。袋鼠式護理對于新生兒今后的性格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降低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給予新生兒足夠的親密感和安全感[3]。并且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率,母乳中含有的免疫成分有效的提高新生兒的機體免疫力,母乳喂養較普通奶粉喂養有較大優勢,其中含有的豐富營養物質在新生兒生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長時間的皮膚接觸可以改善新生兒生理情況,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哭鬧的次數,有利于增加新生兒的睡眠時間,新生兒和媽媽的接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母親焦慮情緒,增加母嬰之間情感的建立。護士應鼓勵母親在進行袋鼠式護理過程中可以輕聲與新生兒說話,或者講故事,母親親切的語言在新生兒尚未有語言能力的情況下感受到滿足和需要,各種行為的實施其作用相互重疊,不斷促進新生兒神經行為的發育。袋鼠式護理中的皮膚接觸降低新生兒對外界患者的防備,減輕其神經緊張性,從而有效的促進胃腸蠕動,同時增加神經遞質的分泌,改變生長激素水平,增加新生兒體格的發育。袋鼠式護理臨床應用較廣泛,因其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家長信任度較高。研究表明長時間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于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促進新生兒體格生長[4]。袋鼠式護理可在家庭中應用,其不需要專業性的操作,也不需要復雜的醫療設備和對外界環境的超高要求,因此產婦在經過護士的專業指導后可在家進行袋鼠式護理,對于一些鄉鎮醫院應大力推廣,促進新生兒健康生長發育。
本研究結果中,新生兒在實施袋鼠式護理后其在神經行為評分和體格生長上較對照組均有明顯優勢(P<0.05)。
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應用在新生兒中可促進其神經行為和體格生長,并且由于其在技術上的要求不高,操作步驟簡單,有利于新生兒母親或父親掌握,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馬惠榮,馬桂琴,李勝玲,等.“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4):2459-2461.
[2] 袁潔雅.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24):3872-3874.
[3] 馬盼盼,李杏良,劉亭君,等.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神經發育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10):1232-1235.
[4] 馬惠榮,馬自萍,李勝玲,等.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睡眠的影響[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35(12):1374-137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23.113.02
張翠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