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賈紅英,趙 燕,馬明會,安雪瑩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中醫辨證施護在胃脘痛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劉 婷,賈紅英,趙 燕,馬明會,安雪瑩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00)
目的 對臨床胃脘痛患者進行辯證施護,針對不同病證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觀察其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9月我院消化科診斷為胃脘痛的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中醫護理干預組及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采用中醫辯證施護的護理方法。結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辨證施護對胃脘痛患者進行護理效果顯著。
胃脘痛;辯證施護;中醫護理
胃脘痛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以胃脘部疼痛為主,常伴有脘腹痞悶脹滿、吞酸嘈雜等癥,是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本研究以中醫護理為切入點,從辯證施護的角度針對胃脘痛進行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9月我院消化科診斷為胃脘痛的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中醫護理干預組及對照組,各45例。干預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24~72歲;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7~75歲。兩組性別、病程、年齡、臨床癥狀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實驗組
參照《中醫內科學》將患者進行辯證分型,即寒邪客胃證、食滯胃脘證、肝氣犯胃證、濕熱中阻證、淤血停胃證、脾胃虛寒證、胃陰不足證,根據其分型采取不同的調護原則和中醫護理方法進行施護。
1.2.1.1 調護原則
寒邪客胃證以溫胃散寒、理氣止痛為原則;食滯胃脘證以消食導滯,和中止痛為原則;肝氣犯胃證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為原則;濕熱中阻證以清化熱濕,理氣和胃為原則;淤血停胃證以化瘀通絡、理氣和胃為原則;脾胃虛寒證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原則;胃陰不足證以養陰益胃為原則。
1.2.1.2 病情觀察
注意觀察實驗組患者進食、嘔吐、腹脹、腹痛、二便以及舌苔、脈象等情況。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疼痛發生的部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緩解方式等,若有胃出血的患者,應著重觀察出血的量、色、質等,關注面色、神志、舌脈變化及出血先兆等。觀察癥狀,判斷相關證型重點在于觀察患者的脈象,通常在患者平靜,無治療時進行,脈弦緊多為寒邪客胃,脈細數多為胃陰不足,脈弱多為脾胃虛寒。
1.2.1.3 生活起居護理
寒邪客胃證患者因遇寒而發,因此患者保暖措施要時刻謹記。護理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病房的溫度,通風換氣外,需要室溫要高,患者最好居住在陽面病房,有利于患者曬陽光,促進鈣吸收,增強身體免疫力,另外,向陽病房溫暖,室內溫度較高。患者應注意腹部的保溫,可以領暖水袋等敷到腹部。食滯胃脘證患者生活上也有加以注意,飲食起居等要有規律,不可暴飲暴食,也不可吃辛辣刺激的事物,早睡早起,為病情的恢復提供更為良好的體質。同時要保持大便通暢,可試用探吐法,使患者將積食吐出,胃痛有所緩解。肝氣犯胃證患者病室環境要安靜、整潔,可適當在房間內放置一些花草或盆景,這些花草或盆景,既可以改善房間空氣質量,又可以為室內的環境增加生機與活力。濕熱中阻證患者病室環境要干燥涼爽,同時環境宜安靜,清凈。淤血停胃證患者病室環境宜安靜、整潔、且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光線充足。胃陰不足證患者病室居住應向陰、清凈、溫度偏低,涼爽濕潤。
1.2.1.4 飲食護理
寒邪客胃者宜飲食溫熱湯液,可多食溫熱性質的食物,如桂圓、紅糖、大棗等,平素菜肴中可適量多家生姜、胡椒等辛溫調味之品。忌食生冷寒涼之品。食滯胃脘者應嚴格控制飲食入量,少食多餐,必要時暫禁食,待癥狀緩解后,可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逐漸過渡到普食,可適當食用山楂、蘿卜、蕎麥等理氣消食之物,忌食壅滯氣機、難以消化之品。肝氣犯胃者宜進食清淡飲食,不宜食用土豆,紅薯之類易致腸道脹氣的食物。濕熱中阻者宜進食清熱化濕之品,如赤小豆、冬瓜、薏苡仁等,忌食辛辣、肥甘厚膩之品及酒類,以免助濕生熱。淤血停胃者飲食以細軟,以行氣活血,忌辛辣肥膩、粗糙、硬固之品。脾胃虛寒者飲食宜溫熱,平素菜肴中可加入生姜,大蒜、胡椒、花椒等溫熱之品,忌食油膩及生冷瓜果,可用牛奶、雞蛋、羊肉、大棗等,還可服用吳茱萸粥,以助驅寒理氣。胃陰不足者宜使用滋陰生津潤燥之物,如甲魚、銀耳、梨、甘蔗等,可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宜用冬麥煎湯代茶飲,忌辛辣、煎炸等傷陰耗精之品。
1.2.1.5 情志護理
中醫學認為“思傷脾、怒傷肝”,脾與胃相表里,肝氣郁結可以犯胃,即情志因素可以加重胃脘痛的發作,所以對于肝胃氣滯型患者,護理人員要及時做好其心理疏導,及時做好宣教,讓患者了解本病的發生、治療及預后情況,向患者分析情緒不良的危害讓患者懂得過度緊張,憂郁及燥怒會導致機體氣血運行阻滯、脈絡不通、加重病情等,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告知患者在郁怒悲傷時應避免進食。淤血停胃的患者會因出血而緊張,且多見于青壯年,因其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會表現為明顯的急躁和焦慮,故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保持情緒穩定,耐心的作解釋工作,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胃陰不足的患者一般病程較長,患者易產生悲觀的情緒,這樣會影響病情的恢復,所以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解釋情緒與疾病的關系,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如用藥指導及心理安慰等支持。
1.3 療效觀察
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胃脘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1)痊愈(近期臨床治愈):證候全部消失,半年~一年內不復發,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或有好轉,參考癥狀及體征恢復如常人。(2)顯效:主要證候消除,半年~一年內不復發,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好轉,參考癥狀、體征改善。(3)好轉:主要證候基本消除,半年~一年內雖有發作,但疼痛程度減輕,持續時間縮短,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改變不大。(4)無效:主要證候無變化,相應的主項理化檢查無改變。
兩組患者干預后,實驗組:痊愈27例,顯效11例,好轉5例,無效2例 ,總有效率95.6%;對照組:痊愈22例,顯效9例,好轉7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4.4%;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胃脘痛為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屬于消化道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根據臨床觀察,胃脘痛多與外邪犯胃、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素虛及藥物損害等有關,該疾病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泛酸,泛惡,暖氣,大便失調等癥狀。治療多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為原則。由于引起胃脘痛的原因較多,常規護理起不到一定的作用,故要辯證施護,對于每一位胃脘痛的患者,在調護方面,首先要弄清其致病因素,然后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特別是精神和飲食上的調護。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少食辛辣刺激,油膩、過冷的食物,戒煙限酒;精神上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勿動怒生氣,保持心境平和、心情舒暢;起居有常,安排有序,如此,對治療胃脘痛具有重要的意義。實驗組的患者在辯證的基礎上根據其病因確定不同的護理原則及方法,將病情觀察、起居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護理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使治療更有針對性,其效果優于一般常規護理,運用辯證施護不僅使病情得到控制,而且能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舒暢,縮短療程,使患者早日康復。
[1] 徐桂華,劉 虹.中醫護理學基礎[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99-400.
[2]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胃脘痛診斷、療效評定標準[S].400-401.
[3] 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83.
[4] 張 萍.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2016,31(1):50-52.
[5] 王 宏,鄭 紅,歐秀華,等.肝氣犯胃型胃脘痛的中醫治療進展[J].世界中醫藥,2013,8(11):1377-137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248
B
ISSN.2096-2479.2017.23.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