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丹陽市中醫院九病區,江蘇 鎮江 212300)
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消渴病的臨床觀察
王艷華
(丹陽市中醫院九病區,江蘇 鎮江 212300)
目的 探究消渴病患者接受中醫護理技術干預的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2月31日~2017年1月30日收治的消渴病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給予中醫護理基礎干預。對比兩組消渴病患者干預結果。結果 實驗組癥狀緩解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消渴病患者接受者中醫護理技術干預,能夠促進其提升療效,改善患者預后。
中醫護理技術;消渴病;應用價值
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疾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若處于長期升高的狀態,則會導致其機體出現神經、腎臟功能失調等代謝綜合征。導致患者出現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長時間飲食不調、過量食用富含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超重、運動量少、不良生活方式等。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癥狀為多飲、多食、多尿、體重降低。多數糖尿病患者可以通過藥物對自身疾病進行控制在,在其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將其自護意識提高,促進其健康行為的建立十分必要[1-2]。中醫護理注重生命觀和整體觀的動態平衡,其為患者實施護理時,根據其具體證型實施相關的干預,從而促進效果的提高。本文主要對消渴病患者接受中醫護理技術干預的價值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31日~2017年1月30日收治的消渴病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8.56±10.23)歲,平均住院時間(15.62±3.21)天。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8.60±10.31)歲,平均住院時間(15.58±3.17)天。兩組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即加強患者的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加強其健康宣教等。
實驗組接受中醫護理技術干預,具體如下。
1.2.1 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
結合我國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消渴病中醫護理方案》以及醫院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相關的培訓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為理論以及實際操作培訓,其中理論培訓內容主要包括消渴病的發病機制、常見癥候分型、癥候施護要點、護理難點、健康指導、中醫特色護理措施等,實際操作培訓主要包括如何開展中藥泡洗、耳穴埋豆、耳穴貼敷、艾灸及穴位按摩等方法。理論培訓方法主要以集中授課的方式進行培訓,實際操作技能培訓方法主要以示范以及現場指導進行培訓。定時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考核,并對考核的情況進行記錄,直至護理人員考核合格為止。
1.2.2 加強健康教育
幫助消渴病患者分析消渴病出現的原因、疾病發展的具體過程以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同時指導其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自我護理,并告知其接受中醫護理方案干預的效果等知識,增加其對疾病以及疾病治療和護理的了解程度,更加積極配合相關醫療操作。
1.2.3 針對性干預
若患者存在經常性口干情況,則可指導其對烏梅含服,用玉竹、菊花泡茶飲用;若患者存在四肢疼痛、麻木的情況,則可給予其下肢穴位按摩、中藥足浴等方式進行干預。針對有經常性口干癥狀存在的患者,可囑其多食用百合與西葫蘆等生津潤燥的食物,同時可以用蘆根煎水代茶飲用,口含烏梅,飲用苦丁茶、菊花和竹茶,并遵照醫囑予以患者耳穴埋豆,可緩解患者口干多渴的情況。若患者存在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的情況,予以艾灸或者穴位敷貼,若患者有四肢麻木、疼痛的情況,可給予下肢穴位按摩、中藥泡洗等方式進行干預。
1.2.4 飲食指導
根據消渴病患者的具體體重、身高等對其每日所需熱量進行計算,合理對其膳食進行安排。若患者存在肝郁氣積熱的情況,則可適當指導其服用黃瓜、苦瓜等食物急性消熱散瘀。
1.2.5 運動指導
結合消渴病患者的具體病情,指導其進行合理的有氧運動,包括五禽戲、八段錦等,鼓勵其堅持運動,做到勞逸結合,控制在40 min/次。
1.2.6 生活干預
勸誡患者盡量戒煙戒酒,并指導其家屬進行監督。加強患者的情志調理,定期組織相關患者進行病友焦慮,積極與其交流,增加其信任感[3]。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癥狀緩解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同時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情況(采用自制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獨立生活、社會融入、家庭融入、情緒融入,每項分數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錄入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緩解
實驗組患者感覺癥狀緩解特別好20例(66.67%),感覺癥狀緩解較好10例(33.33%);對照組患者感覺癥狀緩解特別好8例(26.67%),感覺癥狀緩解較好15例(50.00%),感覺癥狀緩解一般7例(23.33%)。實驗組的癥狀緩解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2.2 生活質量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獨立生活 社會融入 家庭融入 情緒正常實驗組 30 90.47±3.17* 89.01±3.45* 81.22±2.03* 93.20±3.95*對照組 30 77.91±2.38 78.35±2.16 92.61±3.05 79.61±2.03
消渴病患者接受中醫護理技術干預的過程中,采用多種中醫技術聯合的方式為患者實施干預,可以較好對其口干、疲乏、四肢麻木等癥狀進行改善。消渴病是以多尿、多食、多飲、疲乏以及消瘦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病變的位置是患者的肺部、胃部及腎部[4]。
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可以促進護理人員更好對中醫相關知識進行學習,使其積極使用中醫護理技術來為消渴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使得責任護士可以更加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為其實施健康指導,從而更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得中醫護理技術可以更好的實施,促進干預效果的提高[5]。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中醫護理技術干預的實驗組,其癥狀緩解情況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同時,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表明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能夠較好促進消渴病患者感覺癥狀的恢復,將療效提高,從而改善其生活質量。
[1] 王春紅,劉志宏,劉 娟,等.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消渴病痹癥的臨床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9):1133-1135.
[2] 吉慶鳳.中醫辯證施護在不同證型消渴病痹癥患者中的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4):2107-2108.
[3] 武璐璐.消渴病痹癥中醫護理方案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z2):22-23.
[4] 夏正芹,戴 林.觀察中醫多途徑給藥治療消渴病痹癥的臨床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23-24.
[5] 王志強,龐國明,閆 鏞,等.中醫藥綜合療法治療消渴病痹癥380例臨床觀察[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5(1):43-46.
本文編輯:張 鈺
R248
B
ISSN.2096-2479.2017.23.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