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玲
戀愛,如一次奇妙的化學反應,隨時可能發生,或長或短,喜怒悲歡百般滋味盡在其間,而后的結果也不得而知。不知何時起,“戀愛”就擺在那里,成了曾經的,現在的,以及未來大學生繞不過去的一道坎,但戀什么?又該如何愛?
我們可以確定,如今的純“網戀”方式正在更新換代。
“愛情是什么?”徐靜怡問自己,關于這個問題她也一直在尋找答案。
本科期間,她曾談過一場一天便分手了的初戀,用她的話說,那更像是一次美麗的誤會和意外。后來,徐靜怡去美國讀研,通過一個交友App識得一位“聊得來”的男友,開始了一場跨國“網戀”。
后來的后來,二人還沒來得及見上一面,便聊崩了,分了手。
一場為期不到半年的戀愛草草收場,徐靜怡像大多數失戀男女一樣,不甘,憤怒,去瘋狂,慢慢恢復平靜,釋然……現在,已讀研二的徐靜怡重新安裝了那個交友App,開始了下一場尋愛之旅,她覺得自己“需要個精神上的額外寄托”。
假裝CP練習愛
“戀愛”是個古老的話題,古今中外上演著無數個版本,24歲的研二學生成印光也期待著自己的那一版開始,直到去年9月。
成印光口中的她,是一名在“我想認識你”微信公眾平臺的“合約情侶”活動中認識的女生。
據了解,該活動會根據報名者提供的個人信息組CP(Coupling的縮寫,意為情侶檔),CP二人可聊天,亦可選擇假裝情侶進行線下任務,如看電影等。
報名4天后,成印光配對成功。他驚訝地發現自己與那位女生之間有太多共同點,既是同一學校、年級,又同是四川人,“甚至連選導師的情況也很相似”。于是二人選擇進行線下任務,當天下午就見了面。成印光記得:“當時她在路燈下等我,我一眼就看到了她,但緊張到不敢去認,因為她比我想象中還要可愛。”
之后,二人以完成任務的名義一起喝咖啡、拍照、夜跑、玩三國殺等,“坐地鐵時我們被洶涌的人潮擠在一起,便一人一個耳機一起聽歌,時不時觸碰在一起,有種很微妙的感覺。”那晚,成印光在日記里寫道:“我也許真的遇到了對的人了。”
而這些任務的“幕后設計者”便是“我想認識你”的CEO時艷強。在他看來,設置線下任務,一是盡可能減少CP初次見面時的尷尬,二是考慮現在有部分人由于從小是獨生子女,且生長于網絡時代,不知道怎么去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怎么建立這種親密關系,而一起完成任務也算是種練習和學習。
“現在的互聯網這么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溝通方式多樣,遇到心儀對象的幾率也大大增加,不過網絡信息時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家去親身感受現實世界的積極性,所以一定要線上聊天和線下互動結合才能增進理解。”成印光說。
戀愛是什么?能吃嗎?
武漢大學的覃思浩則在一次校園版的“非誠勿擾”上“被愛情撞了一下腰”。
去年夏天,武漢大學“非誠勿擾”活動現場,作為來圍觀的眾多“吃瓜群眾”之一,覃思浩看著臺上一位女嘉賓對同伴說了句“這姑娘真好看”,沒想到就被同伴推上臺,一臉茫然地成了“男嘉賓”。
“當時內心很緊張,畢竟第一次遇到這種場面。”覃思浩說,第二輪時所有女嘉賓都滅了燈,但在最后環節他有一次與“心動女生”告白的機會,“她問我為什么喜歡她,我回答說,‘膚白貌美,人有氣質,衣服顏色搭配好看,沒想到她居然同意了。但后來她告訴我,當時只是因為站得太累了,想下來歇歇”。
現在,覃思浩已和他的“心動女生”相戀一年多,他認為“大學戀愛是順其自然的事情,青春期的懵懂感情在高中受到抑制,來到大學后遇到興趣相投和互生好感的異性,跟著感覺走就行了”。
古人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據《2016年大學生戀愛白皮書》顯示,78%的受訪女大學生和70%的受訪男大學生表示想戀愛,至于談戀愛的原因,“課業壓力小,空閑時間多,無聊”排在首位,占比40%;其次便是“想要在校園體驗一份純粹的愛情”,占比35%;第三,便是“跟風談戀愛”,占比20%。“希望遇到和自己共度一生的人,避免日后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僅占5%。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專職咨詢師李晨楓表示,心理學中有一種“愛情三角”理論,即完美的愛有親密、激情和承諾三種組成部分,可分別對應戀愛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大學生戀愛也是如此,或出于對親密依戀的需求,或生理需求,也不排除社會期待、社會壓力的影響,每個個體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
“戀愛關系中最關鍵的是親密感。個體從出生就尋求和發展著與母親或其他重要養育者間的親密感,以便更好地活下來。長大后,對母親的這種身體和心理的依戀會慢慢減弱,戀愛關系則成了成年人尋求親密感的主要途徑,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對嬰幼兒時期對母親的依戀情感的替代、延續或補償。” 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楊麗認為,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這種親密感的需求程度會有所不同。
“現在大學生間的戀愛比較純粹,他們不那么看重對方的物質經濟條件,而是更看重對方的品格或性格,比如這個人可能家庭條件并不那么好,但跟他在一起就很開心就在一起了。”時艷強認為,隨著年紀的增長,學生們會漸漸考慮更多戀愛關系中的,甚至是婚姻中的現實問題。
戀愛,亦是“煉”愛
有人說,戀愛是人的本能,但成印光認為,戀愛也是項需要不斷學習的技能。 “比如理解能力,言語的表達經常會出現誤解,所以理解對方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成印光說兩人已有結婚的打算。
在他看來,這段戀愛不僅是場感情上的“大豐收”,更是讓他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愛,不僅是愛自己的女友,對父母、朋友的愛同樣如此。
李晨楓認為,當下大學生多成長于獨生子女家庭,有較強的尋找親密關系的需求,但又較少有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機會——小時候最好的朋友也許是家長,進入中學后發現學習成績成了人際關系的重要砝碼,到了大學才意識到自己在人際關系上還是個“小白”,而在親密關系的建立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學會認識自己,也學會尊重寬容和協作。
戀愛,作為一種復雜的親密關系,既是對自我和他人的一次再認識,也是對人性深處的一次探究,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如在戀愛中迷失自己、自我懷疑甚至傷害行為。
楊麗建議:“對戀愛中的伴侶一方或雙方提供的心理援助并不是去教會個體如何找到男女朋友,而是幫助他們去面對戀愛關系中的困難,打開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通道,學習如何以更加建設性的方式獲得和維持親密感,促進個體人格的成熟和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