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晗
日本人獨特性格的形成深受日本文化二元性特征的影響,因為日本文化本身具有二元結構,即二元性,主要表現為日本文化的開放性與封閉性、自卑感與優越感、內聚性與排他性等。縱觀日本文化發展史,能夠看出日本文化將矛盾的兩個方面巧妙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二元性文化,它在全面西化的氛圍中沒有忘記保留傳統文化,新舊結合,東西合璧。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說:“日本不是一個普通正常的國家,它很特別,有必要記住這一點”。那么,它特別在哪里呢?美國社會學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中說,日本人都如同武士一樣,“即開放又保守,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忍從又反抗,既自尊又自卑,既人工又自然”。日本人如同來歷不明的外星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是,這些看似對立的因素又在日本人身上得到了微妙的統一。通過分析日本文化特征,人們就會發現:日本人這種獨特性格的形成是由于日本文化的二元性特征的影響。本文將分析闡釋日本文化的獨特的二元性特征。
一、外在開放性與內在封閉性并存是日本獨特的文化模式
(一)文化的外在開放性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國家具有的獨特文化體系。外在的開放性與內在的封閉性的矛盾統一是日本特殊的文化模式,也是日本文化發展的基本形式之一。日本最大限度地排斥外國人,卻最大限度地接納外來文化。在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上,本著對外開放初心的日本文化,始終積極地吸收其他民族先進的文化,這個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是吸收中國文化的時期
在中國,不少人認為日本人的祖先是徐福為尋仙藥而東渡帶過去的那些“童男童女”,日本人是中國人后裔。在日本,自認是西周文王長子——太伯后代的日本人也有。著名的研究學者神田秀夫認為,最早的中國難民在春秋末年為躲避戰亂就乘船東渡來到了日本,為日本創造了早期文明。他們把日本從漁獵采集的繩文時代帶入了金石并用的彌生時代,對日本早期文明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兩國自古就是友好鄰國的證據。在《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作者陳壽用不足千字介紹了一位倭人女王——卑彌呼,她是日本有史記載以來的首位女性統治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人。隨著文化開放度的不斷擴大,日本從吸收文化器物發展到吸收文化制度和觀念。歷史能夠考證的中日兩國交往的具體年份是公元57年(《后漢書·東夷傳》),光武帝劉秀于東漢中元二年賜封“漢委奴國王”金印給當時的日本國王。百濟人王仁于公元285年,把《論語》等儒學書籍帶到日本,自覺的文化教育由此在日本產生。到圣德太子時期,他對來自中國的儒家典籍和佛教經文十分感興趣,潛心研讀,在學到佛、儒二教要義的同時,也學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識,為他日后的一系列改革打下了理論基礎。他制定出了帶有濃厚儒學色彩的“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十七條憲法》主張“國無二君、民無二主,率士召民,以王為主”,便出自儒家的大一統思想。646年元月,日本孝德天皇在從唐朝留學回來的國博士僧旻、髙向玄理的幫助下,參照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實行大化改新,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過渡,建立了隋唐模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
2.第二個時期以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標志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用向神明宣誓的形式頒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它是由利公正起草、福岡孝悌修改、木戶孝允定稿的,提出了“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基”的綱領,至此,日本對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全面開放。明治新政府于1871年組成了著名的“巖倉遣歐美使節團”出訪歐美,在使節團剛離開日本國土,就提出了“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這三大使日本能夠迅速走向近代化的方針。明治維新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使日本在文化、生活、思想等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選擇性地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學習和移植。于是,日本形成了融合傳統文化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從此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之路。其中,文化變革最大的特點就是:伴著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這些有著先進思想的留洋知識分子將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引進日本,眾多現代化事物進入日本,逐漸形成了“文明開化”的風潮,給日本本來傳統而保守的社會帶來了積極的發展動力。
3.第三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以后(1945年之后)
這個時期,日本主要吸收、學習了美國的文化制度。早在明治時代,就有一些美國文化開始影響日本(雖然比西歐小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動日本改變的主要引擎是美軍的占領,其目的是“再造日本”,美國當局認為,“占領時代”的首要任務就是去軍國主義化和實現民主化,要以美國式的西方文化對日本進行改革。在美國占領日本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制定了新憲法,以期建立英國式的議會制國家,其中還規定婦女有選舉權、新聞出版自由、學術自由等。而當日本人發現美軍的占領很仁慈時,就轉向了積極合作,“擁抱了失敗”,拋棄了軍國主義,接受了新的民主思想,有學者把這個時代稱為“日本的第二次開國”。這樣,美國文化大量涌入日本,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美國文化沖擊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說是日本文化本身的開放性造成的必然。
(二)文化的內在封閉性
雖然有學者曾經這樣概括日本文化開放性的過程:唐化(中國化)的日本古代文化→歐化(西洋化)的近代文化→美化(美國化)的現代文化。可日本文化在開放的過程中并沒有迷失自己的本性,變得雜亂不堪,這主要應該歸結于在其文化外在開放性的背后,還存在著日本對其本身存在的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它促成了封閉性的日本文化。這一點,分析作為日本精神主要體現的神道教的起源和發展就能夠證明。
神道教,又稱神教,是日本歷史最悠久、信仰最普遍的傳統民族宗教,是日本人最崇信的宗教,信徒約占總人口的80%,它是日本精神的體現。神道教起源于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繩文時代,日本的先民由于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對周遭的許多事物和自然現象都充滿敬畏之情,認為是它們操縱著自己的命運。于是,為求得生存和安撫自己的恐懼心理,日本的先民開始虔誠地祭祀,自然崇拜隨之產生。后來隨著文明的發展,這種崇拜逐漸演變成一種信仰,他們相信自然界的各種生靈、山草樹木都有神祇,并作為一種超能力存在。日本民族這種古老的信仰起初并沒有固定的稱謂,也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嚴格的祭拜形式,日本守舊大臣為對抗佛法,借用中國漢字“神道”一詞命名了它。直到公元5世紀,佛教來襲,引發信仰之爭,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它,憑借廣泛的群眾基礎,神道教得到了天皇的認可。《日本書紀》就記載:天皇信佛法,同時尊重神道教。與政權掛鉤的神道教通過不斷吸收佛教、儒家和中國道教的部分要義、精神,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宗教體系。endprint
到了公元8世紀,佛教已和神道教一樣被日本普通國民接受,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基于這種形式,神道教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開始尋求與佛教合作,而佛教也樂得與之化干戈為玉帛。就這樣,兩大教派開始融合,共同發展起來。兩大宗教融合的首要表現就是神宮寺的修建,其次就是神道教內部開始形成“本地垂跡”理論。這種理論借用佛教關于佛祖化身入世、普度眾生的故事來尋找佛與自家的神的關系。所謂“本地”就是佛陀。在佛教理論中,佛陀為拯救世人可以化身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為拯救日本人,化身天照大神來到日本列島,這就是所謂的“垂跡”。根據這一說法,神佛毫無疑問是一家,不分彼此。在這種理論的支持下,神道教先后產生了“兩部神道”和“天臺神道”兩支分支教派。
平安時代末期,隨著日本天皇制的沒落,武士階層的興起,佛教開始在日本走下坡路,而依附佛教的神道教受影響也逐漸衰落下來。直到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之后,為了穩定國家政權,重拾神道信仰,創立了“伊道神教”。伊道神教力圖擺脫佛教的影響,否認“本地垂跡”說,提出以神道為主題,以儒、佛、道為從屬的新神道理論,在立說時吸取了許多中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強調一種正直清凈的道德追求,并首次完整地提出神國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本又出現了接替它的神儒合一的“神儒結合神道”、推崇儒學的“吉川神道”、主張道德主義的“垂加神道”、主張從日本古典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探索古代神道產生之初的思想和本義的“復古神道”等。至此,日本神道教終于擺脫佛教,成為具有獨立思想體系的大宗教。
明治維新時期,新政府發布《神佛不得混淆令》和《大教宣布之詔》將神道教定為國教。1881年,日本全國神道大會召開,標志著日本神道國教化進程完畢,日本神道在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后,終于徹底打敗佛教,成為日本第一大教。而此時神道教的封閉性達到了頂點,它的理論中充斥著愛國敬神、崇祖忠君的迷信思想。二戰后,由于美國施壓,日本天皇發布《宗教法人令》廢止了神道教國教的地位,神道教恢復到普通宗教的地位。從發展上來分析,儒學、佛教等外來的文化在日本,只是借用,起著平和日本人心態的作用,經過日本人的選擇改造后,以日本獨特的形態而存在,他們是受神道價值觀念支配的、是服務于神道的。
神道教恢復普通宗教的地位后,作為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依舊被絕大多數日本國民所信仰。每逢神道教的重要祭典,參拜者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穿過鳥居,進入神社,在這里洗凈雙手,然后兩掌相擊,雙手合十進行參拜。每年的11月15日,日本的3歲、5歲的男孩和3歲、7歲的女孩便會穿上日本傳統和服,在大人的帶領下來到神社參拜,以祈求能平平安安地長大。這就是日本著名的“七五三節”。除此之外,日本青年人的成年禮、畢業典禮和婚禮也多選擇在神社舉行。從這一方面來說,神道教已經轉化為日本人習以為常的民俗,作為日本人的日常活動和習慣,體現了日本文化的封閉性特征。
日本文化正是在這種表現出好奇的進取創新精神的外在開放性和始終保持傳統、迷戀傳統文化的內在封閉性的矛盾統一中獲得急速發展的。
二、優越感與自卑感并存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心態
(一)日本文化的優越感
如今已經沒有多少日本人相信古時天照大神的神話,但他們心中“神國”的理念還存在,沒有隨著歷史發展而消失。看日本文化的發展歷史可知,日本文化的優越感一直存在。
18世紀,日本著名的民族主義學者山鹿素行稱日本為“本朝當天地之正,得地之中樞”的“中央之國”。他認為,“雖然四海廣大而國家眾多,但無堪與本朝相比之國土,即使大唐,亦不如本朝之完美”。后來,國學家本居宣長認為,日本是“普照四海四方的天照大御神出生的本國,因而它是萬國之本源的國家”,是萬國之冠,除了天皇的綿延不絕,他還舉出日本的大米質量好,物產豐富,不需要進口外國物品等,力圖證明日本優于其他國家,強調它在世界上的優越地位。水戶藩士會澤正志齋在1825年也宣稱:“神州(指日本)是日出和元氣肈始的地方。天日的后裔,歷代君臨,萬古不易。真是大地之元首,萬國之綱紀。”這些論點,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直接成為軍國主義發動戰爭,意圖征服亞洲和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理論根據和精神上的開路先鋒。
進入近代后,日本文化的優越感幾乎發展到不可思議的地步。日本有些學者不遺余力地宣傳,二戰后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是因為大和民族是高于其他民族的優秀民族,認為日本人有著比其他民族都優秀、高貴的大腦、語言、氣質、風俗習慣等。東京大學醫學系一位名叫角田忠的教授出版了一本書,宣傳日本人的大腦多么不得了,通過圖片及圖表的論證,他認為:在包括中國人、朝鮮人在內的所有亞洲人中,只有日本人利用大腦的左半球接受元音和輔音,其他人種都只是利用大腦右半球接受元音,所以日本人創造了立于世界之巔的日本文化,創造了獨有的優秀曖昧的語言表達風格,較其他語言更能表達人感情細微的差別,這使日本文化趕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和統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說:“日本種族是杰出的,因為自天照大神時代以來,日本就像最好的純酒那樣純潔。”日本史學界泰斗梅原猛教授認為:西方文明猶如瘟疫,威脅著現代整個世界,治療的辦法只有去到東方文化精神、特別是日本文化的精神中找尋。
1986年,為了宣揚日本文化,讓日本文化被全世界所了解,日本文部省在京都成立“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從財政撥出10億日元的經費,資助60位學者進行研究日本文化的工作。此外,文部省還成立了專門的小組,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研究將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計劃。
(二)日本文化的自卑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優越感與自卑感往往是同時存在的,通過對日本文化發展的分析,人們可以看到在這些日本文化優越感的背后還存在著日本文化的自卑感。著名的問題專家賴肖爾曾說過:“日本人對于其他國家的態度猶如一個鐘擺,晃動于自卑感和優越感之間。”日本人總是在比自己更先進的其他民族文化面前感到自卑,然后被迫模仿、學習,直到把先進文化學到,轉化成自己獨特的文化,自卑感就會被優越感所替代。endprint
古代,唐朝國力強盛,日本派留學生(僧)來唐進貢稱臣,將大至文化制度、小到生活習俗的全部文化引進日本,其中也包括語言文字。此時的日本文化是存在自卑感的。等把這一切都學到了,優越感就膨脹起來,它要和中國平起平坐。后來,日本更是效仿西方列強來瓜分中國,而且比西方列強表現出更大的胃口,企圖把中國從地圖上抹去,吞并到自己的版圖里。
100多年前,當歐洲諸國強極一時、稱霸全球時,日本就表現出自卑感,低下頭,恭恭敬敬地向它們學習,進行明治維新運動,又是出國考察又是派遣留學生,還邀請各國專家到日本指導工作,傳授富國強兵的知識。可等到自己強大起來,日本就直接訴諸武力,同歐洲諸國直接開戰。
二戰戰敗后,日本嘗到了被占領的滋味,又把美國當成虛心學習、全力模仿的對象,整個日本的政治民主體制和教育制度幾乎就是美國的翻版。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成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時,日本卻開始對美國說“不”,例如,日本前首相宮澤喜一曾在公開場合指責美國人“懶惰”,缺乏工作道德感,并宣稱這是美國產品缺乏競爭力、造成美國在對日貿易中出現巨額逆差的原因。
日本文化有著自卑感與優越感并存的矛盾,縱觀世界各國的文化,這個特點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在任何一個民族身上體現得如此明顯。這也正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心態。
三、內聚性與排他性并存是日本獨特的文化規范
文化規范是指在傳媒所描述的圖景與行為的反復影響下,人們可能在意念或日常生活中認同和長期模仿此種場景的行為,它體現于受文化心態所制約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行為。日本文化具有鮮明的內聚性和排他性,二者并存正是日本文化規范的獨特之處。
(一)文化觀念中的內聚性與排他性并存
日本獨特文化心態的優越感和自卑感并存,造成文化規范鮮明地表現為內聚性和排他性并存。在文化觀念上,筆者仍然以前面分析過的神道教為例進行分析。
神道教作為日本獨有的原始宗教,將對天皇及其祖先神化是其最大的特點,對于日本人民來說,天皇依然是“神國”的最高象征和榮耀。這種崇拜后來又衍生出“大和魂”觀念。“大和魂”是基于近現代的需要所創造的新型神道——國家神道,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提出的愛國口號,是指日本民族固有的勇氣、堅定,對主公或天皇的忠義精神(江戶時代以來的日本國學的新解釋)。在二戰前它作為一種民族意識,代表了最高的日本精神體現,是日本國民的精神支柱。二戰后,與政府分離的神道教,雖然政治地位下降,但是仍然作為一種意識的形態,存在于日本人的潛意識里。神道教、大和魂(國家神道)主要理論有:日本國是“神國”、日本國土是“神土”的日本列島神創論;大和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即單一民族的“神民”觀;“大和”是“神國”中的“神民”所自然具備的、不為“異國之橫道所惑之神”。日本人在接觸他國文化時,“神國”“神民”和“神髓”的文化意識,讓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強烈的內聚力,同時也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排斥力,這種排斥力是發生在內聚力之后的,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二)文化行為中的內聚性與排他性并存
日本典型的文化行為就是“集體主義”,這是它和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它讓日本人常常把個人緊緊地和集體聯系在一起。在要將國家、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進行選擇時,日本人常常會為集體(公司等)和國家而犧牲自己。日本人對于集體主義精神教育是從幼兒園開始的,運動會上的項目基本上都是集體項目而沒有個人項目;學校里,力爭大家都好,學習好的學生在班級里基本不突出。“國產最好”“日本第一”的思想充斥著所有的宣傳,比如在食品方面,大部分日本人認為,同樣的東西,日本的最安全,吃起來最放心;在汽車方面,與外國汽車比起來,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國產車;去外國旅游的日本人都會得出“哪兒都不如日本好的結論”等。據相關調查,九成以上的日本人因自己是日本人而感到驕傲自豪。正是這種集體主義的文化行為成功地支撐了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包含著內聚性和排他性,是兩者共存的外顯。
四、結語
綜上所述,日本文化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性特征,這種特征給日本的各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在各方面體現出來。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