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瑾瑜+劉丹丹
摘 要:公訴權和法律監督權是檢察機關的兩項重要職權。公訴權具有鮮明的主動性,其是國家機關打擊犯罪、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法律監督權作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對各種違反國家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我國的法律監督權主要由檢查機關代為行使。本文從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的定義和特征出發,結合到我國司法實際,對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的一致性進行探究。
關鍵詞:公訴權;法律監督權;定義與特征;一致性
在一些西方國家,公訴權往往是與檢察權相對的一個概念,公訴權是檢察機關的主要職權;在我國公訴權和檢察權是兩個相互包含的概念:公訴權是檢察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公訴權外,檢察權還包括一系列的諸如偵查監督、法律監督等職權。公訴權自其產生之初,便帶有了先天的法律監督性質,公訴權的法律監督性質是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一致性的集中體現。
一、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的定義與特征
1.公訴權
公訴權是指法律規定代表國家的機關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向國家審判機關提供訴訟的權力。在我國,檢察機關是擁有并行使公訴權的唯一國家機關。我國法律規定的公訴權的主要內容為:審查起訴、決定是否起訴、提起公訴以及指派檢察人員出席法庭支持公訴。公訴權的主動性是其最大特征,不論案件當事人主觀愿望如何,檢察機關均須要起訴。
2.法律監督權
本文所探究的為狹義的法律監督權,即國家法律機關(檢察機關)行使的法律監督權。檢察機關在行使法律監督權時,重點對各種違法國家法律的行為進行監督,其集中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對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進行立案偵查、起訴);第二,對法律的遵守情況進行監督(追訴違反法律并構成犯罪的行為);第三,對法律的適用情況進行監督(對司法工作中錯誤的程序、判決、裁定等進行監督)。從現行的法律規定分析,檢察機關在行使法律監督權時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法律監督權具有兩個鮮明特征:第一是特定性。法律監督權的特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律監督權是國家權力的特定組成,有專門的國家機關(檢察機關)行使;二是法律監督手段的特殊性,檢察機關行使法律監督權的手段是由法律規定的(如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立案偵查、對刑事犯罪的公訴)。第二是程序性。法律監督是通過特定的程序和手段實現的。對于國家機關人員的職務犯罪、刑事犯罪、對于法律錯誤判決的糾正等都存有相應的程序性監督。
二、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的一致性
1.公訴權監督、制約審判權
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國情,我國司法體制中賦予了檢察機關以公訴權監督、制約審判權的權力,換言之,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對于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有一定的直接監督權。這些間監督權表現為向法院查核案件、參與審判過程、對法官的工作進行監督和考核等。公訴人作為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方,其憑借自身具有的公訴職能打破了傳統的偵審不分、控審一體司法格局,有效地制約了法院權力的擴大,對于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
2.檢察機關通過指控、證明犯罪實現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主要針對刑事案件進行法律監督,其主要體現為檢察人員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我國的司法體制明確了一個重要原則:司法機關的職權的相互制約。在大陸法系國家中,制約即是監督的一種形式。檢察機關指控、證明犯罪的目的并非“勝訴”,其要旨在于維護法律制度的統一、正確;另一方面,檢察機關以公訴的形式對刑事案件進行法律監督是其依法行使檢察權的體現(公訴權帶有法律監督權的性質)。
3.公訴權的法律監督性質與維護審判公正的統一性
司法審判的公正性被認為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重要和最有效屏障。上文已經提到,公訴權帶有一定的法律監督權性質,但這種性質并沒有給予公訴權實體處分權。檢察機關具有的公訴權在實質上屬于一種控訴請求權,其對法院的司法審判具有程序性制約作用而無實質控制作用。公訴權的法律監督性質在司法實踐中表現為:未經指控,法院不得開展司法審判;檢察院認為法院司法審判違反訴訟規定時,可請求法院啟動糾錯程序并對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進行追責(有職務犯罪的,采取立案偵查);檢察院認為法院裁決有誤的,可提出抗訴,請求復審。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檢察機關大多數行使的公訴權是一種請求權,這種權力相對于法院行使的裁決權、確認權而言,其更近乎于一種程序性的權力。有學者曾精辟地指出:法律并沒有因為檢察院具有法律監督機關和公訴機關的雙重身份而賦予其改變法院判決的權力(其對于法院的判決具有抗訴的權力)。檢察機關在行使公訴權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公訴權的作用延伸到法律監督權的范圍,以公訴權所具有的法律監督性質維護了司法審判的公正性。
三、總結
總的看來,檢察機關所具有的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是統一的。檢察機關既是法律監督機關,又是公訴機關,其通過行使公訴權和法律監督權共同維護法律制度的科學、統一與公正。
參考文獻:
[1]田凱.論公訴權與法律監督權的一致[C].全國刑事起訴與不起訴制度學術研討會.2005:21-26.
[2]馬嶺.我國檢察機關的性質分析[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25(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