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李文星
記者手記
百萬學費換六千月薪,值不值?
文_ 李文星

9月,在有些人準備出國的時候,有些人就已經在準備回國了,而且在選擇回國發展的群體中,有些人已經挫敗在求職之路上了。
幾日前跟一位選擇回北京的本科留學生談心,他說第一個月稅后只拿到了四千左右的工資。發工資那天已經有眼淚在自己眼眶里打轉了,這種感覺跟當年參加留學面試時,別人告訴自己未來四年將花費100多萬時的感覺如出一轍,被這“骨感的現實嚇壞了”。
當然,這位留學生絕非個例。2017年8月12日,全球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中顯示,在被調查的“80后”、“90后”歸國人員中,44.8%的人稅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歸認為月工資遠低于自身期望。
“海歸”一詞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意指留學生或者海外華僑回國積極投入市場化浪潮,進行獨立創業或者走上專業技術管理崗位的留學歸國人才。時至今日,隨著“海歸”量級不斷增大以及中國市場結構轉型,籠罩在“海歸”頭上的光環開始漸漸褪色,大多數海歸和那位本科留學生一樣,在競爭力被大大削弱的情況下,回國后所面對的競爭,激烈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想象。
“我出生在一個一般條件的家庭里,留學前準備主要靠自己,四年留學的費用在100萬以上,就拿100萬來說吧,假如我以每月6000的工資來計算,我需要工作15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補上這筆留學費用,還沒算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這樣的教育投資也太奢侈了”,這位留學生感慨道,“甚至還不如在國內上學!”
當然,一個人的工資低并不是別人要為他站出來說話的理由。用人單位也表示很無奈,很多來單位應聘的留學生除了語言以外,其他方面其實并無優勢。一位從事國際教育的公司HR告訴《留學》記者,“甚至有很多海歸連語言都沒學好”。
而且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選擇回國發展的群體多為“80后”群體,來到一線城市的他們一般都有著落戶、購房、購車等方面的需求,而且對職位和薪金要求過高,用人單位皆表示“給不起”。
這形成了一個悖論:用人單位不需要那么多“海歸”所具備的能力,卻要支付與“海歸”能力相當的工資。這是令他們難以接受的。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紅霞在研究中提到,海歸就業的“匹配難”一方面因為,海歸自身擁有的精英情結使其在就業選擇中難以放下身段理性選擇;另一方面,在海歸數量日益增多且高層次人才回流率低的背景下,海歸在勞動力市場中遭遇社會排斥,而用人單位在選聘海歸時更加理性、務實,不再看重海歸的身份符號,提高了聘用海歸的條件和門檻。
也許,悖論之外還有另一層深思:今天的留學選擇就是為了明日的工資薪酬嗎?百萬花費與六千月薪的追問,也許不該止步于國家和社會能夠給“海歸”什么,而更要看“海歸”能夠給國家和社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