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見習記者 胡 婷 圖|游 宇 劉汪洋
天塹變通途的“手藝”
◇ 文|見習記者 胡 婷 圖|游 宇 劉汪洋

今天,工匠的職業范疇發生了變化,從傳統手工制作行業逐漸拓展到了現代化、機械化、科技化的領域。這些新興行業里不斷涌現出技能高超、素質過硬的人才。潮流更迭,然而我們欣慰地看到,傳統手藝人秉持的堅韌、專注、擔當與鉆研精神,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著光芒。
Today, craftsmen have gradually expanded their work from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to the modern mechanized technology-based fields. Many skilled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are continually coming to the fore in these emerging industries. Even though the trend changes, it is gratifying that they always uphold the spirit of tenacity, concentration, duty and enquiring mind.
曾幾何時,重慶特殊的地形地貌阻隔了兩江四岸人們的出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成了這座城市核心的課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座座虹橋飛架兩江之上,天塹變通途,橋與城血脈相連。
在嘉陵江邊長大的冉嵬,小時候目睹了石門大橋從無到有,看到了橋對家人生活的改變。他的專業和職業從那時起,注定和橋連在了一起?,F在,世界首座“姊妹橋”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和東水門長江大橋都烙上了他的名字。
每一厘米都經得起推敲
Taking Each Centimeter of Design Seriously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橫跨江北嘴、洪崖洞,東水門長江大橋連通解放碑與南岸,兩座橋是完全相同的單索面斜拉橋造型,仿佛兩道天梭,為兩江美景增添了橫空的景致。
“兩江大橋”正是出自橋梁工程師冉嵬的“畫筆”。從事橋梁設計工作已經11年,這是他投入最多心血的一次?!拔沂强傮w統籌工程師。從2008年9月投標開始,科研、方案設計……直到2011年11月,完整施工圖才出爐?!痹瓉恚蛔R帢蛄旱脑O計大概需要兩到三個月,而像這樣的跨江特大橋,則要兩到三年。
時間都去哪兒了?“設計圖紙上,每一厘米都不能有任何差錯,都必須能經得起實際的檢驗論證?!痹诳傮w設計期間,冉嵬要負責厘清和落實橋梁相關的所有邊界條件。




“千廝門大橋設計之初,在洪崖洞有一個橋墩被設計在濱江路里側,擋住了洪崖洞的車庫入口,加上橋墩體積很大,對洪崖洞的整體影響較大。”冉嵬拿著幾支筆,比劃著橋墩、河道以及濱江路之間的關系?!耙淖儤蚨盏奈恢?,首先要考慮移位后對通航的影響,還要和航道主管部門開會協調,對附近船舶??奎c的影響……”冉嵬十分清晰地列舉著一個橋墩移位會帶來的連鎖反應。
為了“兩江大橋”的設計,他參與協調了33個行業主管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開了大大小小60多次協調會,和這些單位往來的郵件就有上百封。
從小關注修橋大事
Focusing on Bridges Since Childhood
冉嵬是地道重慶人,和其他在江邊長大的孩子不太一樣,童年時他對橋的記憶特別深,更影響了他的職業選擇。
從小,他住在嘉陵江邊的外公外婆家?!拔易x小學的時候,每天吃完晚飯,外公就帶我去散步,走到江邊去看修石門大橋。”他記得那時候重慶主城只有兩座橋,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八十年代初建成的石板坡長江大橋?!笆T大橋算是主城第三座跨江大橋,以前不像現在,要好幾年才修成一座大橋,很興奮。”
冉嵬的老家在合川,那時沒有大橋,過江要先在云門坐過江的輪渡,“所以那時只要是有大橋建成了,通車前一天晚上,住兩岸的人很多都要到橋上去走一下,俗稱‘踩橋’?!比结蛷哪菚r起仿佛意識到,橋是家鄉父老心中的大事。

高考時,他填報的志愿一半以上都和建筑、土木工程有關。1998年,冉嵬考上了西安交大建筑工程學院,2006年又獲得了東南大學橋梁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后一直從事橋梁設計。他參與過多座跨越長江、嘉陵江的特大橋以及近百座其他大大小小橋梁的設計及建設。“每一座我設計的橋我都非常喜歡,我認為每一座橋都是獨一無二的?!?/p>
為橋都貢獻智慧
Contributing Wisdom to “The City of Bridge”
說起家鄉的建橋歷史,冉嵬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仿佛翻開了一部小百科全書。
從1996年到2000年,重慶迎來了“建橋高峰期”。李家沱長江大橋、高家花園嘉陵江大橋、黃花園嘉陵江大橋、鵝公巖長江大橋相繼建成,江津、豐都、巫山等區縣,也都建起了跨江大橋。目前,重慶的橋梁無論數量、種類,還是建造技術和工藝,都在全國乃至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開創了多項世界之最,已是名副其實的“橋都”。
“重慶是山地,江面普遍不寬,即使漲水期,主城江面最寬就一公里左右。重慶的橋在中小跨徑方面有著獨到的橋梁設計風格。號稱‘梁橋第一跨’的石板坡大橋,主跨330米,這個記錄到現在還沒被打破;還有全球跨徑最大的拱橋朝天門大橋,主跨552米,真是了不起?!痹谌结涂磥?,“橋都”的美譽不僅是贊重慶橋梁數量多,而且顯示了其在設計施工上不乏世界級的精品,背后更有著重慶橋梁建設的歷史根基。
“早在現代化大橋出現之前,重慶人就在山水間架起了一座座樣式各異的古橋。烏江上游、渝東南地區以廊橋著稱,渝東北則多索橋。這些古橋中,又以石拱橋最為常見。建于北宋年間的榮昌施濟橋,清代即有‘川東保障’之稱,自1929年始成為成渝公路必經之橋……”
冉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拔曳浅c幸生長在重慶,更慶幸成了一名橋梁工程師,為家鄉貢獻所學。”
A Technique Turning a Deep Chasm into a Thoroughfare
Article| Hu Ting Pictures| You Yu Liu Wang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