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姜丙利
夏末秋初垂釣對策
文/安徽·姜丙利

在節氣上,我們習慣將“大暑”到“處暑”這段時間稱為“夏末秋初”,即公歷7月下旬到9月上旬期間。“大暑”至“立秋”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在此期間,季節發生交替,天氣從濕熱多雨逐步轉為早晚涼爽,晝夜溫差逐步拉大。對釣魚人來講,這樣的氣候變化并不利于垂釣,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應變意識——隨著季節、氣溫、魚群、魚層變化,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在本文中,筆者將把自己夏末初秋的垂釣體會分享給廣大釣友。
1.釣位選擇——釣蔭、釣草、釣深
高溫酷暑熱浪襲人,氣溫、水溫都很高,相比之下,深水區、水草區較為涼爽,且水溫變化幅度小,魚類因此習慣向這樣的區域遷移避暑。我們在選擇釣位的時候,應盡量選在深水區、大樹蔭下、橋洞下,水草邊緣。
在釣點的選擇上,夏末酷熱天氣,釣者應該選擇水深3~4米左右的深水區或水草區下鉤,這里不但可以避暑,還因水草區常聚有較多的浮游生物、昆蟲等天然餌而引魚駐留。需要注意的是,此時選擇草區與冬釣選擇草區不同,在冬季,草區可以抵御嚴寒,有保溫作用,而在夏末,稠密的草區散熱慢,水溫高,魚類常在草區邊緣活動而不進草里,釣者在釣草區時要注意這一點。另外,釣深水也并非越深越好。過深的水域,釣組訊號傳遞弱、易缺氧,食源也較匱乏,因而魚類很少前往。
2.時間選擇——釣早晚、釣夜間
夏末秋初時節,上午9~10時以后氣溫會快速升高,至下午兩三點鐘時氣溫可達峰值,這期間靜水、淺水區的水溫會更高。此時,魚類的食欲會明顯下降,甚至處于停食狀態。因此,中午垂釣效果較差。
下午4時之后,太陽西斜,氣溫下降較快,晚風拂過水面加快了水溫的下降,整日在深水區避暑的魚類此時腹中空空,隨著淺水區溫度的下降,魚類會紛紛從深水區游向岸邊覓食。所以,夏末早晚時段及整個夜間是釣魚的最佳時段,釣者應抓住這個時機,避高溫,搶低溫,及時出釣。釣諺云:“早釣太陽紅,晚釣雞上籠”“寧釣早晚一刻,不釣中午半天”,這是前人成功經驗的總結。



3.天氣選擇——釣陰雨、釣降溫
一般來說,雨前往往無風悶熱,水體缺氧,魚不愛咬鉤;下雨過后,隨著雨水的流入,水體溫度會明顯下降,含氧量增加,促進魚類食欲增強;加之雨水的沖刷會夾雜著草籽、昆蟲等天然食物流到水體中而成為魚類的美餐,因此此時下鉤往往收獲不錯。
民間有句俗語:“伏里有九,九里有伏?!币馑际钦f伏天里有時也會出現“數九”的天氣(偶發強降溫天氣或冰雹造成氣溫驟降),遇上這樣的天氣是釣魚人的福氣。此時水溫往往比較適宜,含氧量豐富,魚類的食欲會短暫增強,釣者應抓住時機,及時出釣。

4.用餌選擇——多用素,少用葷
炎夏釣魚對餌料要求很高,從總體上看,夏末時節的魚類較春秋季節食欲下降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在餌料的色、香、味、鮮、活等方面下功夫。在夏末高溫酷暑時節,鯉魚、鯽魚等雜食性魚類對高蛋白、高脂肪餌料的需求下降,而是多選擇米飯粒、玉米面、蠶豆面等素餌,特別是生活在肥水中的雜食性、素食性魚類,它們偏愛素餌的特征更加明顯,這種特征一般會延續到“處暑”以后才會改變。當然,釣葷食性魚類除外。
雖然陽歷8月初就已“立秋”,但節氣上仍處于“末伏”的開始階段,“秋老虎”的威力正強。不過,立秋后若有冷空氣南下時,降溫的幅度就會越來越大,早晚與中午溫差逐漸拉大,這就會迫使魚類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魚群會在不同的水域深度遷徙,給釣者選點、選水層造成困難。夏末初秋的這種溫差變化,是直接影響初秋釣獲的關鍵因素??梢哉f,初秋垂釣的一切準備都要圍繞著這個關鍵因素展開。
入秋后,伴隨著冷空氣南下次數的增多和降溫幅度的逐步加大,晝夜溫差也會愈發拉大,江淮地區早晚溫度會降到20℃左右,而溫差的加大會直接影響魚類的活動和食欲,因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加以應對。
根據筆者多年的垂釣經驗,當晝夜溫差大于6℃時候,魚類食欲就會受影響;當溫差大于10℃以上時,魚就很難釣了;當溫差達到15℃時,魚類將基本停食。初秋時節,筆者選擇出釣的天氣條件有三點:第一,溫差在10℃以內;第二,陰雨天,溫差??;第三,弱冷空氣過后的第二天。

初秋時節出釣,我們在選點時也要有所變化。晴熱高溫時,深水區、草區水溫相對較低,魚類多身藏其中,我們仍可沿用“夏釣潭”“夏釣蔭”的策略垂釣。當早晚時段或陰雨天涼爽時,在河、湖、水庫等水域,我們可以釣2米左右的淺水區。
初秋時節還會出現濕度下降、雨量減少、風力減弱、陰雨天氣減少、氣壓升高等季節性特征,釣者應該積極觀察,發現變化,順應規律,總結經驗,以爭取豐收魚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