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娜 田銘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 河北省圍場縣 068450)
探究不同采伐強度白樺幼齡林林分結構的差異
王典娜 田銘
(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 河北省圍場縣 068450)
本文以白樺幼齡林為研究對象,利用實驗法、統計法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采伐強度下的白樺幼齡林直徑、樹高等方面的差異,為采伐計劃編制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
白樺幼齡林;采伐強度;林分結構
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因地制宜的進行森林采伐是實現森林資源良性更新的主要手段,利于森林系統穩定,維持森林生態健康。對于白樺幼齡林而言,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采伐計劃,合理確定采伐強度。
選定的試驗區是黑龍江林場,該區域海拔在1345~2200m間,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1]。該林場的的森林資源豐富,有白樺、油松、落葉松、榆樹等,其中白樺林木資源最豐富,作為本次實驗選用標準地十分適合。
根據不同的采伐強度,對白樺幼齡林設置標準地,大小尺寸為20m×20m。共設置了4個標準地,分別為1、2、3、4號。采伐前,各標準地的樹種組成、密度、蓄積量、平均胸徑等具體情況如表1。

表1 采伐前的各標準地情況

表2 采伐后各標準地情況
1號標準地的采伐強度設置為20%,2號標準地的采伐強度設置為36%,3號標準地采伐強度設置為45%,4號標準地的采伐強度設置為55%。
通過對各標準地采伐前后的相關數據進行調查收集,用林業專業軟件分析不同采伐強度對林分非空間結構和林分競爭關系的影響。
小徑級株數分布比較少,但隨著徑級逐漸增大,株數也相應的增多。達到一定數值后,株數再逐漸減少。根據調查數據統計結果顯示,36%、46%的采伐強度比較合適。
在白樺幼齡林生長中,采伐活動會影響林分樹高。采伐強度26%與未采伐時的林分樹高均值沒有差異,表面小采伐強度對白樺幼齡林林分樹高沒有顯著影響。采伐強度為36%、46%、55%時的白樺幼齡林林分樹高均值發生了顯著變化。
采伐前蓄積量為27.10,采伐后蓄積量為蓄積生長率為4.56,年平均生長量為1.33,總收獲量為3.97。這些數據與表1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不分析,不難看出采伐強度26%、36%、46%、55%的蓄積量、蓄積生長率等數據優于采伐強度0。
當采伐強度為26%時,白樺幼齡林林木直徑分布比較密;當采伐強度為36%和46%時,白樺幼齡林林木直徑分布均勻;當采伐強度為55%時,白樺幼齡林林木直徑分布松散,密集度不夠。
采伐強度為26%時,林分平均競爭指數約為15.32;采伐強度為36%時,林分平均競爭指數約為10.41;采伐強度為36%時,林分平均競爭指數約為8.43;采伐強度為55%時,林分平均競爭指數約為4.94。林分競爭指數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幼林生長,所以建議采用36%和46%的采伐強度。
(1)采伐強度對白樺幼齡林成材有良好的影響。對于白樺幼齡林林木,采伐強度為0的林分隨著生長年限的逐漸增長,大徑級林木逐年減少。有采伐強度的林分,其大經級林木相對更多,且采伐強度為36%和46%時,林木徑階株數分布均勻合理。
(2)合理的采伐強度對白樺幼齡林林分成長與更新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在合理的采伐強度下,無論是林分高生長還是徑生長,都有著巨大的積極促進作用。而且,隨著采伐強度的逐漸加大,林分內林木數量逐漸減少,生長空間更多。
(3)不同采伐強度下,林分競爭關系表現出了一定差異性。采伐強度為36%和46%時的林分競爭關系指數比較適中,利于白樺幼齡林林分成長與更新。
[1]王超,王春榮,于青軍.燕山山地白樺幼齡林的林分結構與經營利用探討[J].河北林業科技,2014(01):6~7.
[2]楊朝應.大興安嶺天然落葉松森林健康經營模式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4.
S792.153
A
1005-7897(2017)18-0181-02
20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