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琰瑜 付朝偉 章 偉 李彩霞 張 潔
·臨床研究·
玫瑰痤瘡危險因素研究
吳琰瑜1付朝偉2章 偉1李彩霞1張 潔1
玫瑰痤瘡是一種臨床上以面中部一過性或持久性紅斑為主,同時伴有毛細血管擴張、丘疹、膿皰、鼻贅等臨床表現的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機制復雜,患者發病年齡高峰多數在30~50歲[1],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兒童期即開始發病[2,3]。目前研究認為,玫瑰痤瘡發病與遺傳有關[1,4]。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玫瑰痤瘡發病或加重的可能因素及家族史與臨床特征之間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在上海市皮膚病醫院門診明確診斷為玫瑰痤瘡的204例患者參與本研究。200例對照組為上海市皮膚病醫院職工及家屬。研究過程中有3例玫瑰痤瘡患者及4位健康者不愿繼續問卷而終止研究。玫瑰痤瘡組入選標準:①參照2004年由NRS提出的玫瑰痤瘡診斷標準,臨床診斷符合玫瑰痤瘡的患者;②能夠充分理解問卷內容,同意接受問卷調查者;③研究前已閱讀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日光性皮炎、面部濕疹、面部接觸性皮炎、顏面再發性皮炎等其他面部炎癥性疾病;②系統性疾病導致的面部皮疹如紅斑狼瘡、皮肌炎等;③無法理解問卷內容或拒絕配合調查者。對照組為無任何皮膚疾病者。
1.2 問卷 受試者單獨完成問卷。調查員可對問卷進行相應解釋,但不可有誘導性提問,問卷完成后當場收回。調查內容包括 : 一般情況、生活習慣、既往史、家族史,玫瑰痤瘡組同時調查發病時間長短、臨床分型及臨床表現。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皮膚類型;生活習慣包括吸煙、飲酒、咖啡、茶、日曬時間、工作壓力、溫度、潮濕、飲食、便秘。家族史詢問先證者一、二級親屬的患病情況。一級親屬包括先證者的父母、子女及同胞,二級親屬包括先證者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舅。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9.0 for Windows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發生率之間差異性比較用卡方檢驗,均數之間的比較方差齊時用t檢驗,方差不齊時用welch檢驗。危險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分析,顯著性檢驗水平為P<0.05。
2.1 玫瑰痤瘡組201例,男64 例,女137例,平均年齡(38.8±13.7)歲。正常組196名,男77名,女119名,平均年齡(38.2±14.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皮膚類型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2.2 玫瑰痤瘡患者與對照組間危險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家族史、洗澡水溫高、甜食、便秘是玫瑰痤瘡的可能危險因素。日曬時間在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時為玫瑰痤瘡的可能危險因素。空調溫度低、潮濕是玫瑰痤瘡的可能保護因素。未發現吸煙、飲酒、咖啡、茶、辛辣食物、熱燙食物、工作壓力及皮膚類型對玫瑰痤瘡有影響。
2.3 玫瑰痤瘡組中家族史陽性率為26.37%,其中一級親屬患病率為19.4%,而對照組中一級親屬患病率為3.6%,兩者之間有差異顯著性。家族史陽性者平均年齡34.38歲,初次發病年齡25.04歲,均低于家族史陰性者,差異有顯著性(表2)。
2.4 男女之間家族史陽性率分別為26.56%及26.27%。男女之間家族史陽性率、平均年齡、初次發病年齡均無顯著性差異(表2)。
2.5 家族史陽性患者皮脂溢出及毛孔粗大的比率明顯高于家族史陰性的患者。紅斑、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鼻贅、眼部異物感、燒灼感、緊繃感的比率家族史陽性與陰性者之間無明顯差異(表3)。
玫瑰痤瘡是臨床上常見的面部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機制復雜,目前研究認為玫瑰痤瘡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5],各種誘發因素刺激皮膚后引起天然免疫系統或獲得性免疫系統的激活,導致各種炎癥因子釋放,或誘發因素直接引起血管神經功能失調,繼而產生紅斑、丘疹、膿皰等臨床表現[6]。國外研究發現誘發玫瑰痤瘡發生發展的因素包括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及心理因素,國內對玫瑰痤瘡的危險因素研究較少。本課題對玫瑰痤瘡危險因素進行研究后發現,家族史、洗澡水溫高、甜食、便秘是玫瑰痤瘡的可能危險因素,空調溫度低、潮濕是玫瑰痤瘡的可能保護因素。

表2 玫瑰痤瘡患者家族史性別、年齡比較歲

表3 玫瑰痤瘡家族史患者臨床表現比較 例
我們的研究發現,玫瑰痤瘡組中一級親屬患病率較對照組高,有家族史的患者發病年齡較早,且更容易出現皮脂溢出及毛孔粗大的臨床癥狀。有研究通過基因芯片及實時定量RT-PCR分析發現,與健康人相比,玫瑰痤瘡的基因表達有差異,且不同亞型的玫瑰痤瘡之間基因表達也有一定差異[1]。這些表達上調的基因主要涉及血管調節功能及神經源性炎癥,如腎上腺素受體及瞬時受體電位通道(TRP),而與血管增生或淋巴管增生的相關基因則十分少見[4]。
我們的研究發現,溫度高是玫瑰痤瘡的可能危險因素,溫度低是玫瑰痤瘡的可能保護因素。這可能與溫度刺激引起TRP的激活有關。TRP受體家族是位于細胞膜上的一類重要的陽離子通道超家族,這些離子通道分布在神經纖維末端,其中TRPV可被熱刺激激活。研究發現,玫瑰痤瘡患者TRPV1陽性的神經纖維密度較正常人高,且TRPV1 mRNA高表達,因此玫瑰痤瘡患者可能有TRPV通道持續的活化。高溫、熱飲、辛辣食物會引起TRPV活化,并介導磷脂酶C依賴的鈣內流,進而引起包括p物質、垂體腺苷酸環化酶激活肽等神經肽類的釋放,從而引起血管擴張、面部紅斑及水腫。神經肽類的釋放還會引起T 細胞、肥大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激活并釋放細胞因子、蛋白酶或前列腺素,進一步加重炎癥反應[6]。目前普遍認為日曬與玫瑰痤瘡發病有顯著關系,有研究認為這與日曬產生的熱效應有關。但目前研究認為,除了熱效應,UV照射還會引起活性氧簇、抗菌肽-37的升高,加重炎癥程度[1,6-8]。
研究發現,玫瑰痤瘡患者經表皮失水率(TEWL)升高,角質層含水量下降,pH升高,皮脂分泌減少[9,10]。這提示玫瑰痤瘡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往往受損。玫瑰痤瘡的皮膚屏障受損可能與表皮絲氨酸蛋白酶活性增強及表皮抗菌肽含量增高,從而引起炎癥反應有關[11]。我們的研究發現,潮濕的環境是玫瑰痤瘡的保護因素,這可能與潮濕的環境能夠減少皮膚的干燥程度,從而改善皮膚屏障功能有關。有研究發現,口服米諾環素能夠改善玫瑰痤瘡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從而減輕面部紅斑[12]。因此,改善屏障功能能夠減少外界刺激,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
我們研究中還發現甜食及便秘可能是玫瑰痤瘡的危險因素,而國外研究中認為的情緒壓力、咖啡、運動等危險因素在我們的研究中玫瑰痤瘡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對玫瑰痤瘡的發病因素進行探討。
[1] Steinhoff M, Buddenkotte J, Aubert J, et al. Clinic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J].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2011,15(1):2-11.
[2] Potz-Biedermann C, Mehra T, Deuter C, et al. Ophthalmic rosacea: Case report in a child and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 Pediatric Dermatology,2015,32(4):522-525.
[3] Kellen R, Silverberg NB. Pediatric rosacea[J]. Cutis,2016,98(1):49-53.
[4] Schwab VD, Sulk M, Seeliger S, et al. Neurovascular and neuroimmune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J].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2011,15(1):53-62.
[5] Del Rosso JQ.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rosacea: Part 1: Connecting the dots between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common clinical features of rosacea with emphasis on vascular changes and facial erythema[J]. J Clin Aesthet Dermatol,2012,5(3):16-25.
[6] Steinhoff M, Schmelz M, Schauber J. Facial erythema of rosacea - aetiology, different pathophysiologies and treatment options[J]. Acta Derm Venereol,2016,96(5):579-586.
[7] Salzer S, Kresse S, Hirai Y, et al. Cathelicidin peptide ll-37 increases uvb-trigger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rosacea[J]. J Dermatol Sci,2014,76(3):173-179.
[8] Lazaridou E, Apalla Z, Sotiraki S, et al.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udy of rosacea in northern greec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0,24(4):410-414.
[9] Addor FA. Skin barrier in rosacea[J]. An Bras Dermatol,2016,91(1):59-63.
[10] Darlenski R, Kazandjieva J, Tsankov N, et al. Acute irritant threshold correlates with barrier function, skin hydration and contact hypersensitivity in atopic dermatitis and rosacea[J]. Exp Dermatol,2013,22(11):752-753.
[11] Coda AB, Hata T, Miller J, et al. Cathelicidin, kallikrein 5, and serine protease activity is inhibited during treatment of rosacea with azelaic acid 15% gel[J]. J Am Acad Dermatol,2013,69(4):570-577.
[12] Ni Raghallaigh S, Powell FC. Epidermal hydratio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rosacea improve after minocycline therapy[J]. Br J Dermatol,2014,171(2):259-266.
(收稿:2016-11-17 修回:2017-03-04)
1上海市皮膚病醫院醫學美容科,200050 2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市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200032
章偉,E-mail: zw525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