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跨省區城市群規劃年內編制完成

近日,國家發改委官網上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同志就《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6》接受記者采訪”的文章。
文章提及:今年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向縱深推進、綜合政策效應加快顯現的重要一年。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行動方案》,明確了今年工作的五大重點領域、25項具體任務。
其中在“培育發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方面有5項工作:
一是編制實施城市群規劃,全面完成全國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今年要編制完成粵港澳大灣區、海峽西岸、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5個跨省區城市群規劃,指導地方開展省域內城市群規劃編制。
二是推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
三是規劃布局中心城市,開展國家中心城市研究。
四是加快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增設一批中小城市,研究出臺《市轄區設置標準》,繼續推進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
五是推進特大鎮擴權賦能,推動公共服務從按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轉變,允許特大鎮按照相同人口規模的城市市政設施、公共服務標準建設發展。
國家發改委明確,今年要編制完成海峽西岸跨省區城市群規劃。這對福建乃至海峽西岸城市群來說,是重磅利好消息,是國家層面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的重要規劃。
那么,什么是海峽西岸跨省區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以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由至少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絡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并最終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
城市群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大都市區的聯合體。
海峽西岸跨省區城市群包括:
以泉州、福州、廈門、溫州、汕頭5大中心城市為核心,包含福建省的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三明、南平、寧德、龍巖,浙江省的溫州、麗水、衢州,江西省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省的汕頭、潮州、揭陽、梅州共計20個地級市所組成的國家級城市群。
2008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發展規劃》依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四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的基本態勢要求,從順應空間演化的規律出發,提出“兩點、一線、四軸”的城市群空間布局結構。
“兩點”指福州大都市區和廈泉漳大都市區,“一線”指沿海城鎮密集地帶,“四軸”指“南(平)三(明)龍(巖)發展軸”、“福(州)武(夷山)發展軸”、“中部(三明至泉州、莆田)發展軸”和“廈(門)龍(巖)發展軸”。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內地城市群數量或將達到20個,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等城市群,未來有望形成更多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2015年國家發改委研究通過《福建省海峽西岸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4~2020年)。
根據《福建省海峽西岸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福建省城際線網總體布局是“一環、兩網”。
其中“一環”,主要利用既有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合福鐵路和在建的南三龍鐵路開展城際服務,2018年形成省內城際環線。“兩網”,即福莆寧大都市區城際線網和廈漳泉大都市區城際線網。全省城際線網共規劃17條,線網總規模約1190公里。此外建設武夷新區軌道交通1條,近期建設建陽市至武夷山市68公里。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