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玲
隨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續推進,“老虎”“蒼蠅”一起打,讓“反腐敗只是一陣風”“走走過場”等觀點不攻自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反腐敗工作,從歷史經驗、現實實際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中汲取智慧營養,并經過自我的融通與創造,使當前的反腐敗大局呈現出新的邏輯特征。
辯證思維與科學反腐
將辯證思維運用到反腐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不偏不倚、內外兼顧、科學有效。
以往,包括中國古代在內的反腐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一元化思維,最典型的例子是“寬政”與“嚴打”相分離:不是過于放縱腐敗,就是“一陣風”進行嚴打。這也是長期以來反腐難以奏效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當前的反腐凸顯辯證思維,收效頗大。
黨中央以“零容忍”態度進行反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反腐史上都是罕見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腐敗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們追回來繩之以法”。據2016年10月中紀委公布的數據,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國已累計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39622起、處理187409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91913人。另外,僅在2017年2月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077起,處理3028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057人。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永遠在路上”,以制度機制制約腐敗,靠提升廣大干部的理想信念令其“不想腐”,讓人民群眾成為反腐的主體。
當前反腐的辯證思維還體現在:一是“老虎”和“蒼蠅”一起打,這是對中國古代“刑不上大夫”的超越;二是反腐既要重點打擊顯性腐敗,又不能忽略反腐者本身腐敗,即破除“燈下黑”;三是除了治理官員腐敗,又要防止官員家屬和身邊人員貪腐;四是既要繼承傳統反腐經驗,又要創新現代反腐方式。只有將辯證思維運用到反腐過程中,方能站得高、看得遠,不偏不倚、內外兼顧、科學有效。
系統思維與結構性反腐
反腐是與國家的歷史、現實、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顯示了立體反腐的廣度、深度和整體布局。
雖然腐敗是世界性毒瘤,但真正實行全面反腐者并不多見,更不要說從根治角度進行結構性反腐了。而這一切都與反腐者的零散、碎片化的非理性思想直接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有著系統性思想,這是其治國理政的關鍵,也是其進行結構性反腐的要義所在。
首先,建立腐敗治理內容的立體場域,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反腐的局部和個體性特征。這個立體場域具體而言表現在:從中央高官到地方官,再到鄉村干部;從官場到軍隊,再到國企,還有學校、醫院和文藝界;從顯性腐敗到隱性腐敗;從政治到經濟,再到思想作風,還有家風。所有這些都顯示了立體反腐的廣度、寬度與整體布局。
其次,堅持腐敗治理方式的多樣性與靈活化,這就超越了以往的單一性與形式化。如在常規的反腐方式上,進一步加強了監督監察和巡視回頭看功能,從而使腐敗處于無地隱藏狀態。
最后,將反腐看成一個系統工程,更是整個國家發展與實現中國夢的一部分。既看到了反腐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其艱巨性。從此意義上說,當前的反腐大局絕非孤立現象,而是與國家的歷史、現實、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
落到實處與精準反腐
反腐,既要強調從大處著眼進行頂層設計,也要強調注意“合抱之樹生于毫末”,抓好細節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十分強調將反腐落到實處,于是形成了精準反腐的鮮明特點。
第一,讓反腐有始有終,決不能半途而廢。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反腐沒有休止符”,“我們必須保持政治定力,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沉的使命憂思感、頑強的意志品質,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持續抓下去”。
第二,從實事、小事、日常事抓起,讓反腐建起預警機制。有些人對反腐總想速成,總希望一夜間見到實效,結果卻往往相反。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反腐既要有從大處著眼的頂層設計,也要注意“合抱之樹生于毫末”,抓好細節落實。此外,不少反腐敗實踐往往過于注重腐敗后的結果懲治,但忽略了腐敗前的預警功能,于是讓本該扼殺在幼小階段的腐敗“苗頭”,變得不可收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強化黨內監督,重在日常、貴在有恒”。
第三,從人格修煉上提升干部隊伍能力素養,這是將反腐落到實處的關鍵一環。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干部隊伍的人品、素質和能力,尤其希望有更多像焦裕祿、楊善洲那樣的人,他們忠誠有為、為人干凈、勇于奉獻。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實在在做人做事,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不搞‘假大空”。只有筑牢干部隊伍這道堤壩,方能束縛住貪腐欲望的洶洶洪水,讓腐敗失去產生的土壤。
以情動人與形象反腐
反腐,一面強調法治,另一面又以情動人,用“知心語”影響世道人心。
中國歷朝歷代反腐,往往都是以不容置疑的鐵律見長,然而收效甚微。當前的反腐一面強調法治,另一面又以情動人,用“知心語”影響世道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反腐重視“情”的內在力量,這個“情”字包括家國情懷、人情世故、鄉土眷念,還有真誠善意,是一種蘊含于心、作用于外、感懷于人的情愫。如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上的講話中這樣勸誡官員:“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廣大黨員、干部從文山會海和接待應酬中解脫出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明顯轉變,大多數干部覺得解脫了、身心舒暢,家庭也有親切感了。整天喝得醉醺醺的,舒服嗎?同時,也有少數干部感到有些不適應了,有的快下班了還沒有人邀約聚會就覺得心里有些空蕩蕩的,甚至發出了‘為官不易的感嘆,甚至還有人說‘官不聊生了。看來,減小應酬要進一步提倡,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進一步提倡。”這樣的反腐文本是一種富有深情、頗為委婉的軟勸誡,是廣大干部的知心語,讀起來入情入理,也是令人信服的。
習近平總書記對一些事情的比喻也是反腐中耀人眼目的閃光點。其表述多是白話,卻是一種基于生活、經驗、常識、智慧的提煉,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從而達到勸善懲惡的強烈效果。較有代表性的有:“出出汗”“洗洗臉”“照照鏡子”“燈下黑”“客里空”“邁過鍋臺上炕”“事后諸葛亮”“破窗效應”“腦袋長在屁股上”“程序空轉”“帶電的高壓線”“貓鼠關系”“稻草人”“穿上馬甲”“補精神之鈣”“架設天線”,等等。這些遣詞造句既形象生動,又自然貼切,比許多生硬的說教更能達到教育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還形象地描繪了腐敗官員的“百丑圖”,以期達到更好的勸誡作用。他指出:“有的是搞‘仙人跳,串通起來搞個美人計,套牢以后就要求給辦事。”他還說,領導干部有點空閑時間,應該“陪伴家人、盡享親情,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強身健體、錘煉意志”。這種反腐語言與方式可謂暖人心肺,不要說貪腐官員,就是一般讀者讀之,也會為之動容,生出許多感慨和對于風清氣正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呂麗妮薦自《廣州文摘報》 圖:廖新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