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瑤
圈粉的并不單是侯亮平本身,而是他背后的檢察制度——從代表了制度完善的高智商檢察官的角度去寫反腐,而不是從人的角度去塑造擁有絕對權力的“一把手”;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也可視作一類“職業劇”,呈現出一種專業精神。
反腐作品的興起與沉寂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反腐題材作品層出不窮,改編的電視劇一度盛行熒屏,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關系。體制改革的盤根錯節、阻力重重,牽動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矛盾,容易滋生腐敗,也給予文藝作品以生長之地。
“現實主義”的大旗落在典型人物上。典型人物的塑造,一度是最首要、最關鍵、最富有標識度的創作要素。陸天明在《蒼天在上》中塑造了一位勵精圖治的代理市長黃江北;張平的《生死抉擇》塑造了一位經過痛苦抉擇、最終堅持了黨性良知的市長李高成;張平在另一部代表作品《國家干部》中,塑造了一心維護人民利益、與各種腐敗亂紀作斗爭的市委副書記夏中民;《人民的名義》作者周梅森,此前也曾塑造了《忠誠》中不畏困難、大刀闊斧改革的新任市委書記高長河,《絕對權力》中堅決查處腐敗、絕不姑息的省委副秘書長劉重天等等。這些作家被視為“反腐作家”,而他們筆下的這些主角無一不洋溢著理想化的光彩,為不斷受到沖擊的時代價值觀樹立著意識形態標桿。
可以看到,此時作為主角的,往往是省委、市委書記這樣的“一把手”。他們有些類似古代公案小說中的“清官”,有比較高的地位,自身清正廉潔,最后也都能夠獲得反腐斗爭的勝利。
從2004年開始,反腐劇漸次沉寂,其中有不容忽視的某些現實原因:當這個時代從“神化”到“人化”、從人治到法治,社會的安定不再唯一仰仗“清官”,人們也不再絕對信仰“高大全”式的概念化人物時,他們率領的反腐事業就顯得有些過于理想化,并不是人們熟悉的、觸之可及的“現實主義”(新的現實主義,變成了《蝸居》《小別離》等)。
《人民的名義》何以圈粉?
不能不說,暌違十多年之久的反腐劇《人民的名義》,誕生于一個最為恰當的時機:國家“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反腐事業見成效,貪官紛紛落馬,而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事實將普通人的目光重新牽引回了“反腐”這一久別的題材。當反貪腐進入制度層面,成了國家政治生活的高調日常,追反腐劇也成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日常。
為了讓這部作品獲得更多人喜愛,制片方做了很多努力,譬如將陸毅飾演的檢察官侯亮平塑造成有點“雅痞”的“猴子”形象,年輕俊朗,區別于以往反腐劇中沉郁頓挫、眉頭緊鎖的中老年男性。但圈粉的并不單是侯亮平本身,而是他背后的檢察制度——從代表了制度完善的高智商檢察官的角度去寫反腐,而不是從人的角度去塑造擁有絕對權力的“一把手”。而檢察官擅長抽絲剝繭的分析調查,破除重重阻力,在撲朔迷離中搜索真相,又帶上了一層年輕人熱衷的美劇的面影。從另一個角度看,其也可視作一類“職業劇”,呈現出一種專業精神。
但“準美劇”的形式之外,依然內嵌著的中國式關系的內核,才是更值得“咂摸”的地方。與十年前的反腐劇相比,正面人物不再好得美玉無瑕,反面人物也不再壞得能一眼望穿,而是深深隱藏在各自的性格和官場復雜的政治生態中。從接受層面來看,有性格有脾氣的“達康書記”,反而比顯得理想化的侯亮平更有人氣,因為這樣的形象更接近現實中的人,而不是生硬的概念。這些都建立在現實人性原本的復雜面相上,善和惡不是被事先劃定的兩塊區域,而是各有緣由。
除了角色的人格之外,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更富有吸引力和追劇動力的,是他們從中窺視到的官場政治生態。這一種“窺視”心理,是一種外在的觀看趣味——在中國的反腐作品展示上,“美化”和“丑化”或許都不是最好的手段,最好的還是純現實主義以至自然主義的書寫,將現實中的微妙關系移植進去。
但是,無論它如何“好看”,其最終落腳點也需要像所有反腐小說一樣,產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警示和反思,而非停留在“走紅”本身。《人民的名義》做到了這一點。
(劉名遠薦自2017年4月21日《北京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