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雖然《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洋垃圾對我國環境的破壞,但長遠考慮,我們還應提高自身的垃圾處理能力。
數十年來,幾乎每天都有裝滿進口垃圾的巨輪行駛在海上。它們中絕大多數來自發達國家,目的地則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固體廢物進口國,年進口量占全球年產量的56%。2016年,全球超過一半的廢塑料、廢紙、廢銅進入中國。
數字的背后是環境不堪重負,好在這一情況將有所改變。7月18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兩部門分別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遞交通知,宣布從2017年年底開始將禁止進口四大類24種固體廢物。7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規范洋垃圾入境與固體廢物管理的要求。這意味著中國向洋垃圾說“不”的步伐再次加快。
由來已久的洋垃圾
說到洋垃圾,不少人會將其與進口固體廢物劃上等號。實際上,二者并不能等同。根據我國有關部門規定,國家允許進口部分固體廢物,而洋垃圾則是明令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類型。
上世紀80年代,為彌補國內工業生產原料不足,我國開始從海外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與此同時,廢舊服裝、廢舊電子產品等洋垃圾以走私的形式蔓延開來并愈演愈烈。由于洋垃圾污染嚴重,我國于1995年頒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首次將其定義為固體廢物,納入法制管理,并于第二年對固體廢物進口實行行政許可管理,頒行進口目錄,每年對進口品種和數量進行總量調控。
“在過去特定發展階段,一部分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在彌補國內資源短缺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環保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坦言。以廢紙為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對紙張的消費量快速增長。而中國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廢紙的適度進口填補了紙漿需求的缺口。
不過,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部分固廢的需求量大幅減少。今年年底前禁止進口的固廢主要集中在過去許可進口的廢舊塑料、廢舊紙張、廢舊橡膠制品、稀有金屬冶煉礦渣等四大類固體廢物。
過去幾十年,進口固廢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不可否認,經過長時間的粗放發展,伴隨而來的洋垃圾已經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嚴格控制洋垃圾入境,我國也采取一系列措施,陸續頒布《關于嚴格控制危險廢物轉移到我國的通知》《關于堅決嚴格控制境外廢物轉移到我國的緊急通知》,并于2001年和2002年,先后公布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禁止進口貨物目錄》,明確禁止各類廢舊電子產品、廢舊衣物、醫療廢物等產品進口。
屢禁不止
20多年來,盡管我國明確禁止進口洋垃圾,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紀錄片《塑料王國》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市的生態中心垃圾回收部,大貨車把一箱箱未經分類的塑料垃圾倒進回收站,之后被壓成大方塊,裝上貨輪運往中國。“中國的市場實在太好了,買主能出別人兩倍以上的價錢。”經理丹尼爾·馬赫道出了這些垃圾運往中國的秘密。
相比國產垃圾,洋垃圾性價比更高。據媒體報道,在某些電子垃圾生產國,本國處理這些電子垃圾每噸需要300元,但走私到中國只需100元。對于國內的貨主來說,他們不但不需要購買這些電子垃圾,反而通過處理這些垃圾再賺錢。
曾從事進口固體廢物運輸的劉先生告訴本刊記者,他的貨船主要從日本進口一些廢銅、廢鐵,有時會夾帶一些廢電子產品和廢舊電機等機器設備。“我知道廢舊電機和電子垃圾屬于國家禁止進口的固廢,但每船有上千噸的貨物,很難查出來。”他說。
事實上,像劉先生這樣做的人并不在少數,面對巨大的商機,很多人都在鋌而走險。據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張廣志介紹,以偽報、夾藏等方式走私“洋垃圾”時有發生。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海關緝私部門共查獲走私固體廢物刑事案件146起,查證涉案廢物26萬余噸。
“有需求、利益驅動是主要因素。”據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介紹, 有些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需要較高的成本,對處理環境要求也比較高, 因此,一些發達國家將分解難、會產生污染的固體廢物,低價、免費甚至倒貼運費,賣給國內不法商人。
“在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很多地方已形成進口、分揀、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劉先生告訴本刊記者,這些都有明確的分工,按照不同環節對不同種類垃圾有明確的界限,由不同組織分別經營。
不再做世界“垃圾場”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扮演著“世界垃圾場”的角色。1995年至2016年,中國“洋垃圾”的進口量增長10倍,從450萬噸上升至4500萬噸。以塑料垃圾為例,數據顯示,僅去年,我國就進口了730萬噸,總值達37億美元,占全球進口總量的56%。
“為保護環境和人民健康,中國要調整進口固體廢物進口清單,一些對環境產生高度污染的固體廢物將被禁止進口。”中國向WTO遞交的文件中寫道,“除了可提取原材料再利用的有用垃圾外,我們還發現了混雜著大量污染物甚至有害廢棄物,這些垃圾對中國的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顯然,方案的出臺對于洋垃圾走私產業鏈條的打擊是沉重的,但這也是我國保護生態環境和產業轉型的必然。此次方案明確了禁止洋垃圾進口的時間表,即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雖然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洋垃圾對我國環境的破壞,但長遠考慮,我們還應提高自身的垃圾處理能力。正如方案中提到的,要“提升國內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垃圾分類,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支持、積極踐行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據悉,目前我國正逐步推廣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在生活垃圾方面,分為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細分完善。endprint